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河口微生物生态功能 | 第11-13页 |
1.2 河口海水中固碳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河口沉积物中古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本论文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珠江口海水中细菌丰度及细菌生产力分布特征 | 第18-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1.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19页 |
2.2.2 海洋环境参数 | 第19-20页 |
2.2.3 可培养细菌和细菌丰度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细菌生产力 | 第20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3 结果 | 第21-23页 |
2.3.1 可培养细菌总数、细菌总数与细菌生产力的分布 | 第21-22页 |
2.3.2 可培养细菌总数、细菌总数和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2.4 讨论 | 第23-25页 |
2.4.1 可培养细菌总数、细菌总数与细菌生产力的分布 | 第23-24页 |
2.4.2 可培养细菌总数、细菌总数和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珠江口海水中参与卡尔文循环固碳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26-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3.2.2 DNA抽提 | 第28页 |
3.2.3 固碳基因(cbbL和cbbM)的扩增、扩增子的纯化 | 第28-30页 |
3.3 原始序列质量过滤以及OTU划分 | 第30-32页 |
3.4 结果 | 第32-36页 |
3.5 讨论 | 第36-37页 |
3.5.1 固碳细菌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36页 |
3.5.2 未检测到cbbM固碳基因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3.5.3 固碳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7页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辽河口沉积物中古菌丰度分布特征 | 第38-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4.2.2 DNA抽提 | 第39-40页 |
4.2.3 PCR扩增 | 第40页 |
4.2.4 连接 | 第40页 |
4.2.5 转化与克隆 | 第40-41页 |
4.2.6 质粒的提取 | 第41页 |
4.2.7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古菌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2页 |
4.2.8 荧光定量PCR检测辽河口古菌丰度 | 第42-43页 |
4.3 结果 | 第43-47页 |
4.3.1 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指标 | 第43页 |
4.3.2 PCR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4.3.3 PCR产物的凝胶回收 | 第44页 |
4.3.4 重组质粒的浓度及拷贝数 | 第44页 |
4.3.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4-46页 |
4.3.6 样品检测 | 第46页 |
4.3.7 物理和化学因子对古菌丰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讨论 | 第47页 |
4.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辽河口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分析 | 第49-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5.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9页 |
5.1.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9页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5.2.1 DNA抽提 | 第49页 |
5.2.2 古菌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扩增子的纯化 | 第49-51页 |
5.2.3 原始序列质量过滤以及OTU划分 | 第51页 |
5.2.4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 | 第51-52页 |
5.3 结果 | 第52-57页 |
5.3.1 古菌的 α 多样性 | 第52-53页 |
5.3.2 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组成 | 第53-56页 |
5.3.3 物理和化学因子对古菌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 讨论 | 第57-60页 |
5.4.1 辽河口盐度梯度下古菌群落结构 | 第58-59页 |
5.4.2 环境因子对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