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红外偏振成像实验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与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0-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1.3 红外偏振成像的应用第14-15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 红外偏振成像理论基础第16-34页
    2.1 偏振光理论基础第16-18页
    2.2 偏振光参数表示第18-21页
        2.2.1 琼斯矩阵表示法第18-19页
        2.2.2 斯托克斯参量表示法第19-21页
    2.3 目标红外偏振特性第21-27页
        2.3.1 反射辐射偏振特性第21-25页
        2.3.2 目标自发辐射偏振特性第25-27页
    2.4 偏振成像探测方法第27-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红外偏振成像影响因素分析第34-46页
    3.1 观测角第34-36页
    3.2 表面粗糙度第36-37页
    3.3 折射率第37-40页
    3.4 波长第40-41页
    3.5 大气第41-44页
    3.6 其他因素第44-45页
        3.6.1 环境光强第44页
        3.6.2 系统辐射第44-45页
    3.7 小结第45-46页
4. 红外偏振成像综合实验第46-64页
    4.1 实验平台第46-49页
        4.1.1 红外偏振成像实验平台第46-48页
        4.1.2 可见光偏振成像实验平台第48-49页
    4.2 图像配准、图像融合与图像评价第49-53页
        4.2.1 图像配准第49-50页
        4.2.2 图像融合第50-52页
        4.2.3 图像评价第52-53页
    4.3 可见光偏振成像实验第53-59页
        4.3.1 偏振成像目标探测实验第54-56页
        4.3.2 其他实验场景第56-59页
    4.4 红外偏振成像实验第59-62页
        4.4.1 红外偏振成像第59-61页
        4.4.2 其他场景第61-62页
    4.5 小结第62-64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5.1 本文主要完成工作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气升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IV期蛋白尿的临床评价研究
下一篇:终端区航空器飞行冲突风险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