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实验方法 | 第11-20页 |
| 1.1 实验动物与耗材 | 第11-12页 |
| 1.1.1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 1.1.2 实验器械 | 第11页 |
| 1.1.3 主要试剂(药品)和耗材 | 第11-12页 |
| 1.2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2页 |
| 1.3 模型建立 | 第12-13页 |
| 1.3.1 鞘内置管 | 第12-13页 |
| 1.3.2 建立CCI模型 | 第13页 |
| 1.4 痛阈测定 | 第13-14页 |
| 1.4.1 检测热痛阈(TWL) | 第14页 |
| 1.4.2 检测机械痛阈(MWT) | 第14页 |
| 1.5 MC4R、MAPK信号通路激活标志物的表达及分布 | 第14-19页 |
| 1.5.1 脊髓和DRG标本收集 | 第14-15页 |
| 1.5.2 MC4R,p-JNK的测定 | 第15-18页 |
| 1.5.2.1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15页 |
| 1.5.2.2 Wester blot | 第15-18页 |
| 1.5.3 免疫组织化学DAB染色 | 第18页 |
| 1.5.4 免疫荧光法 | 第18-19页 |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19-20页 |
| 第2章 结果 | 第20-34页 |
| 2.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第20页 |
| 2.2 行为学变化 | 第20-21页 |
| 2.2.1 一般行为学变化 | 第20-21页 |
| 2.3 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变化 | 第21-23页 |
| 2.3.1 热痛阈值的变化 | 第21-22页 |
| 2.3.2 机械痛阈值的变化 | 第22-23页 |
| 2.4 脊髓背角MC4R表达 | 第23-25页 |
| 2.4.1 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背角MC4R表达量的比较 | 第23-24页 |
| 2.4.2 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背角MC4R相对表达量比较 | 第24-25页 |
| 2.5 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背角p-JNK相对表达量比较 | 第25-26页 |
| 2.6 MC4R在DRG的表相对达比较 | 第26-28页 |
| 2.7 p-JNK在DRG的相对表达 | 第28-32页 |
| 2.7.1 免疫组化检测p-JNK在DRG的相对表达 | 第28-30页 |
| 2.7.2 免疫荧光法检测DRG p-JNK的相对表达 | 第30-32页 |
| 2.8 讨论 | 第32-33页 |
| 2.9 全文总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讨论 | 第34-39页 |
| 3.1 MC4R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34-35页 |
| 3.2 JNK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35-38页 |
| 3.3 MC4R与JNK之间可能的关系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综述 | 第46-62页 |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概念 | 第47页 |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 第47-48页 |
| 2.1 中枢机制 | 第47页 |
| 2.2 外周机制 | 第47-48页 |
| 3 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因子 | 第48-55页 |
| 3.1 MicroRNA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48页 |
| 3.2 HDACs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48-49页 |
| 3.3 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49-50页 |
| 3.4 HMGB1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0页 |
| 3.5 BDNF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0-51页 |
| 3.6 SOCS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1-52页 |
| 3.7 VGSCs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2-53页 |
| 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3页 |
| 3.9 P物质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第53-55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