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服务需求多样化第13页
        1.1.2 游客对旅游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第13-14页
        1.1.3 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水平令人堪忧第14页
        1.1.4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体系缺乏规范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3-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4.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6-33页
    2.1 相关概念第26-29页
        2.1.1 服务第26-27页
        2.1.2 服务失误第27-28页
        2.1.3 服务补救第28-29页
    2.2 理论基础第29-33页
        2.2.1 归因理论第29页
        2.2.2 公平理论第29-30页
        2.2.3 服务金三角理论第30-31页
        2.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第31-33页
3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及服务补救分析第33-42页
    3.1 旅游景区服务的特点第33-34页
    3.2 旅游景区服务的流程第34-35页
        3.2.1 根据游览时间划分第34-35页
        3.2.2 根据功能性流程划分第35页
    3.3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第35-38页
        3.3.1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的原因第36-37页
        3.3.2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的类型第37-38页
        3.3.3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的影响第38页
    3.4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第38-42页
        3.4.1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的特点第39-40页
        3.4.2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的方法第40-42页
4 旅游景区PDCA服务补救管理体系的构建第42-62页
    4.1 PDCA服务补救管理模型第42-43页
    4.2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预警系统第43-51页
        4.2.1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风险度FMEA判别第44-47页
        4.2.2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风险度判别过程第47-50页
        4.2.3 旅游景区服务失误的预防第50-51页
    4.3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执行系统第51-55页
        4.3.1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执行原则第51-52页
        4.3.2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执行流程第52-54页
        4.3.3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执行预期效果第54-55页
    4.4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反馈系统第55-58页
        4.4.1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第55-56页
        4.4.2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反馈信息的运用第56-57页
        4.4.3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反馈预期效果第57-58页
    4.5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改进系统第58-62页
        4.5.1 基于失误类型的服务补救改进第58-59页
        4.5.2 基于严重程度的服务补救改进第59-60页
        4.5.3 基于反馈结果的服务补救改进第60-62页
5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质量评估分析—以焦作云台山为例第62-76页
    5.1 研究对象第62-63页
    5.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第63-69页
        5.2.1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质量评价量表设计第63-66页
        5.2.2 问卷发放与收集第66-67页
        5.2.3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67-69页
    5.3 数据分析第69-75页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9-71页
        5.3.2 集对势和同异反态势分析第71-74页
        5.3.3 综合水平分析第74-75页
    5.4 云台山风景区服务补救质量分析第75-76页
6 旅游景区服务补救措施建议第76-80页
    6.1 落实预警工作,制定预警方案第76-77页
    6.2 提高员工素质,授权一线员工第77-78页
    6.3 建立反馈通道,主动征求建议第78-79页
    6.4 建立整改制度,告知改进情况第79-8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0-84页
    7.1 结论及创新之处第80-82页
        7.1.1 主要结论第80-81页
        7.1.2 创新之处第81-82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9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蛋白—蛋白打分函数
下一篇: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