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及其抗DMI类杀菌剂分子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2-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39页
    1 稻曲病的地理分布与危害第14-15页
        1.1 稻曲病的地理分布第14页
        1.2 稻曲病的危害第14-15页
    2 稻曲病的发病症状第15-16页
    3 稻曲病菌的病原学第16-18页
        3.1 稻曲病菌的命名第16页
        3.2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征第16-17页
        3.3 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第17-18页
    4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第18-19页
        4.1 初侵染源第18-19页
        4.2 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第19页
    5 稻曲病的发病条件第19-21页
        5.1 品种抗病性第20页
        5.2 气候条件第20-21页
        5.3 栽培管理第21页
        5.4 田间菌量第21页
    6 稻曲病的防治第21-25页
        6.1 农业防治第21-22页
        6.2 生物防治第22-23页
        6.3 化学防治第23-25页
    7 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5-29页
        7.1 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第25页
        7.2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第25-29页
    8 植物病原真菌抗DMI类杀菌剂的分子机理研究第29-38页
        8.1 细胞色素P450第30页
        8.2 真菌甾醇 14α-脱甲基化酶(CYP51)催化机理第30-31页
        8.3 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第31-32页
        8.4 抗DMI杀菌剂分子机理第32-35页
        8.5 DMI药剂与CYP51 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第35-38页
    9 论文研究目的与思路第38-39页
第二章 湖北省水稻稻曲病菌多样性研究第39-62页
    1 引言第39-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46页
        2.1 供试菌株第40-41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41-43页
        2.3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43页
        2.4 相关培养基第43页
        2.5 引物第43页
        2.6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保存第43-44页
        2.7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4页
        2.8 随机多态性(RAPD)扩增第44-45页
        2.9 RAPD图谱分析第45页
        2.10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第45-46页
        2.11 群体遗传分析第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58页
        3.1 随机引物的筛选第46-47页
        3.2 同一块田来自相同水稻品种上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第47-49页
        3.3 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110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第49-53页
        3.4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110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第53-56页
        3.5 群体遗传分析第56-5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8-62页
第三章 稻曲病菌对DMI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分析第62-99页
    1 引言第62-6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3-81页
        2.1 供试菌株和载体第63-64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64页
        2.3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64-65页
        2.4 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65-67页
        2.5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7-68页
        2.6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第68-69页
        2.7 VvCYP51 基因的克隆第69-71页
        2.8 紫外诱变菌株第71-73页
        2.9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3-74页
        2.10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4页
        2.11 农杆菌的电转第74-75页
        2.12 农杆菌介导的稻曲菌转化第75页
        2.13 转化子对DMI类杀菌剂戊唑醇的EC50的测定第75-76页
        2.14 VvCYP51 表达量的测定第76页
        2.15 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第76-77页
        2.16 分子对接第77页
        2.17 稻曲菌CYP5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第77页
        2.18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77-78页
        2.19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第78-79页
        2.20 稻曲病菌CYP51 重组蛋白(Vv CYP51)的制备第79页
        2.21 蛋白的定量第79页
        2.22 蛋白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第79-80页
        2.23 重组蛋白同戊唑醇结合光谱的测定第80页
        2.24 统计分析第80-8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1-95页
        3.1 VvCYP51 基因的克隆第81-83页
        3.2 紫外诱变突变体的产生第83页
        3.3 Y137H点突变对戊唑醇抗药性的影响第83-85页
        3.4 VvCYP51 可由戊唑醇诱导但是并没有对戊唑醇抗药性产生影响第85-86页
        3.5 含Y137H点突变的突变体和转化子的适应性第86-88页
        3.6 野生型和突变型VvCYP51 的同源建模第88页
        3.7 分子对接第88-91页
        3.8 稻曲病菌CYP51 跨膜结构分析第91-92页
        3.9 蛋白免疫印迹杂交第92-93页
        3.10 蛋白含量测定:牛血清蛋白的标准曲线第93页
        3.11 结合光谱分析戊唑醇与VvCYP51 的结合第93-9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95-99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9-102页
    1 结论和创新点第99-101页
        1.1 全文结论第99-100页
        1.2 主要创新点第100-101页
    2 研究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21页
附录第121-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某网站AdWords付费广告调查对美国和加拿大广告支出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下一篇:基于主动配电网的变电站智能经济运行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