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4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3-3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3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3-36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36-3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6-3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38-39页 |
四、研究的流程 | 第39-40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40-42页 |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第40-41页 |
(二)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第41页 |
(三) 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 第41页 |
(四)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41-42页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42-45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42-43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43-44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45-69页 |
一、集体和集体主义 | 第45-57页 |
(一) 集体 | 第45-46页 |
(二) 集体主义 | 第46-48页 |
(三) 集体主义的理论定位 | 第48-50页 |
(四) 几种相近思想的辨析 | 第50-57页 |
二、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 第57-6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 | 第58-61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61-62页 |
(三)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 第62-65页 |
(四) 对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过时论”和“无效论”观点的批评 | 第65-69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理论资源 | 第69-8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 第69-76页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 | 第69-73页 |
(二) 列宁和斯大林的集体主义思想 | 第73-74页 |
(三)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 第74-76页 |
二、前苏联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 第76-79页 |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集体主义的论述 | 第79-82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经验 | 第82-92页 |
一、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实践的四个阶段 | 第82-88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 第82-83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 第83-85页 |
(三)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 第85-86页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 第86-88页 |
二、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 | 第88-92页 |
(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 第88-89页 |
(二) 必须坚持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 第89页 |
(三)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 第89-90页 |
(四) 必须坚持教育的层次性 | 第90-91页 |
(五)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教育 | 第91-92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92-116页 |
一、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92-101页 |
(一) 全球化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92-93页 |
(二) 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93-95页 |
(三) 西方多元文化思潮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95-101页 |
(四) 我国社会转型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新考验 | 第101页 |
二、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01-10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主体认知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9页 |
三、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109-116页 |
(一) 部分高校对集体主义教育面临挑战的认识不足 | 第109-110页 |
(二) 高校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社会转型期复杂中观和微观环境 | 第110-111页 |
(三) 部分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第111-112页 |
(四) 部分高校对集体组织建设重视不够 | 第112-113页 |
(五) 部分高校教育师资、课程建设和教育方法同集体主义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对策研究 | 第116-152页 |
一、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认知领域的对策研究 | 第116-132页 |
(一) 提高教育主体对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理论认知,增进理论自信 | 第117-123页 |
(二) 提高教育主体对集体主义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认知,增进践行自觉性 | 第123-125页 |
(三) 提高教育主体集体主义教育一般方法的认知,增进教育功效 | 第125-132页 |
二、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132-140页 |
(一) 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 第132-135页 |
(二) 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教育的作用机制 | 第135-137页 |
(三) 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教育的对策 | 第137-140页 |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意志和行为培养的对策研究 | 第140-152页 |
(一) 新时期大学生意志力缺乏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 第140-144页 |
(二) 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行为的培养 | 第144-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