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油桐的概况及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油桐的概况 | 第12-13页 |
1.1.2 国内油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3 国外油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植物抗逆生理研究 | 第15-18页 |
1.2.1 信号传导途径 | 第16-17页 |
1.2.2 抗逆相关的蛋白的合成 | 第17-18页 |
1.3 醛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油桐ALD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品材料 | 第21页 |
2.1.2 质粒载体与菌株 | 第21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油桐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22页 |
2.2.2 cDNA第一链的反转录 | 第22-23页 |
2.2.3 油桐乙醛脱氢酶基因序列的查找 | 第23页 |
2.2.4 油桐ALDH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23-24页 |
2.2.5 PCR扩增体系与程序 | 第24页 |
2.2.6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24-25页 |
2.2.7 回收DNA产物的连接、转化 | 第25-26页 |
2.2.8 筛选、鉴定阳性克隆 | 第26页 |
2.2.9 ALD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2.3.1 油桐ALDH2B4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32页 |
2.3.2 油桐ALDH2B7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37页 |
2.3.3 油桐ALDH3H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2页 |
2.4 讨论 | 第42-44页 |
3 油桐ALDH基因的基因组DNA克隆 | 第44-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1 提取油桐基因组DNA | 第44-45页 |
3.2.2 查找油桐ALDH基因组 | 第45页 |
3.2.3 ALDH基因组扩增引物设计 | 第45-46页 |
3.2.4 PCR扩增体系和程序 | 第46页 |
3.2.5 ALDH基因组DNA分段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3.2.6 ALDH基因组DNA扩增体系和程序 | 第47-48页 |
3.2.7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和测序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3.3.1 提取油桐基因组 | 第48-49页 |
3.3.2 ALDH基因组扩增结果 | 第49页 |
3.3.3 ALDH基因组序列克隆 | 第49-51页 |
3.4 讨论 | 第51-52页 |
4 油桐ALDH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2-7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1.1 实验样品及处理 | 第52-53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4.2.1 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模板的制备 | 第53-55页 |
4.2.2 内参基因筛选 | 第55页 |
4.2.3 荧光定量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55-56页 |
4.2.4 荧光定量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6-57页 |
4.2.5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7-58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4.3.1 总R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4.3.2 荧光定量引物特异性PCR检测 | 第59页 |
4.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9-61页 |
4.3.4 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61-63页 |
4.3.5 种子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63-64页 |
4.3.6 在干旱、高盐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第64-66页 |
4.3.7 不同浓度脱落酸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第66-68页 |
4.4 讨论 | 第68-70页 |
5 油桐ALDH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70-8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5.1.1 植物材料和载体、菌株 | 第70页 |
5.1.2 酶和试剂 | 第70-71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1-77页 |
5.2.1 目的基因含酶切位点引物设计 | 第71-72页 |
5.2.2 目的基因片段的制备 | 第72-73页 |
5.2.3 载体的制备 | 第73页 |
5.2.4 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1300-35S-sGFP的构建 | 第73-74页 |
5.2.5 农杆菌转化 | 第74-75页 |
5.2.6 野生型拟南芥培养 | 第75-76页 |
5.2.7 拟南芥的转化 | 第76-7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5.3.1 真核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7页 |
5.3.2 PCR鉴定阳性农杆菌菌液 | 第77-78页 |
5.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以及T1代筛选结果 | 第78-79页 |
5.4 讨论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1-84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创新点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附录A: 硕士学习期间参与课题和研究成果 | 第92-94页 |
附录B: 常用药品配方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