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三十里铺辉长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北秦岭基性—超基性岩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4-15页 |
| 1.4 主要工作安排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 2.1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 第16-20页 |
| 2.1.1 商—丹缝合带 | 第17页 |
| 2.1.2 勉—略缝合带 | 第17-18页 |
| 2.1.3 扬子地块北缘 | 第18页 |
| 2.1.4 秦岭微板块 | 第18-19页 |
| 2.1.5 华北地块南缘 | 第19-20页 |
| 2.2 北秦岭地质概况 | 第20页 |
| 2.3 三十里铺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三十里铺辉长杂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 第23-27页 |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3页 |
| 3.2 三十里铺辉长岩矿物学特征 | 第23-27页 |
| 3.2.1 浅色矿物 | 第24-25页 |
| 3.2.2 暗色矿物 | 第25-26页 |
| 3.2.3 副矿物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三十里铺辉长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37页 |
| 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27-30页 |
| 4.1.1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 4.1.2 主量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 第27-29页 |
| 4.1.3 微量元素测试 | 第29-30页 |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0-32页 |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2-37页 |
| 第五章 三十里铺辉长杂岩体锆石年代学 | 第37-45页 |
| 5.1 测试方法 | 第37-39页 |
| 5.1.1 锆石样品分选 | 第37页 |
| 5.1.2 定年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 5.1.3 样品制靶和图像采集 | 第38页 |
| 5.1.4 定年测试 | 第38-39页 |
| 5.2 锆石U-Pb定年 | 第39-45页 |
| 5.2.1 锆石的CL图像特征 | 第39页 |
| 5.2.2 定年结果 | 第39-45页 |
| 第六章 讨论 | 第45-51页 |
| 6.1 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 | 第45-48页 |
| 6.1.1 岩石成因 | 第45-47页 |
| 6.1.2 岩浆源区 | 第47-48页 |
| 6.1.3 是否为蛇绿岩组成部分 | 第48页 |
| 6.2 年龄意义和地质意义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