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是否应适用期待可能性 | 第10-11页 |
1.2.2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第11-12页 |
1.2.3 期待可能性的适用方式 | 第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述 | 第14-19页 |
2.1 历史背景 | 第14页 |
2.2 有关期待可能性的含义 | 第14-15页 |
2.3 用于研究期待可能性的案例简介 | 第15-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期待可能性在中国刑法中适用的必要性 | 第19-22页 |
3.1 期待可能性可以促进正义的实现 | 第19-20页 |
3.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可以促进同案同判的实现 | 第20-21页 |
3.3 应避免根据被害人过错大小来决定行为人的责任大小 | 第2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4 期待可能性在中国司法中适用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4.1 社会基础 | 第22页 |
4.2 法律基础 | 第22-2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5 在中国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探讨 | 第24-28页 |
5.1 在期待可能性减弱时应对行为人从宽处罚 | 第24页 |
5.2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第24-25页 |
5.3 应以超法规的方式适用期待可能性 | 第25-26页 |
5.4 应注重适用缓刑 | 第26-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