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规划权法律控制机制研究--基于公共利益的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城乡规划公共利益减损及其成因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城乡规划权内涵及其公共利益要求 | 第15-17页 |
一、城乡规划权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城乡规划的公共利益要求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公共利益减损的表现 | 第17-19页 |
一、城乡规划权行使不能有效实现公共利益 | 第17-18页 |
二、城乡规划权行使中公共利益代表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公共利益减损的成因 | 第19-25页 |
一、土地财政对规划权的扭曲 | 第19-22页 |
二、地方政府土地权力和规划权力的重叠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城乡规划权的特点与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 第25-30页 |
第一节 规划裁量控制的要求 | 第25-26页 |
一、对城乡规划权进行裁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页 |
二、城乡规划权裁量控制的理论和现实路径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多规合一"下控制的要求 | 第26-27页 |
一、我国"多规合一"的现状 | 第26-27页 |
二、"多规合一"下城乡规划权控制必要性 | 第27页 |
第三节 行政程序控制的要求 | 第27-30页 |
一、行政程序控制的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二、行政程序控制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乡规划权的行政内部层级控制 | 第30-36页 |
第一节 行政科层控制的新尝试-城市规划督察 | 第30-33页 |
一、城乡规划督察产生的原因 | 第30-31页 |
二、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现状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城乡规划督察的运行和权力划分 | 第33-34页 |
一、城乡规划督察产生的历史基础 | 第33页 |
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督察权力运行模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城乡规划督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 第34-36页 |
一、城乡规划督察的成效 | 第34页 |
二、城乡规划督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城乡规划权的利益代表和专家控制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外部权利控制的利益代表模式-公众参与 | 第36-39页 |
一、城乡规划权行使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二、城乡规划权行使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实践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专家控制模式—城市规划委员会 | 第39-40页 |
一、规划委员会对规划权行使公共性的重要意义 | 第39页 |
二、规划委员会在我国的制度建设情况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城乡规划权外部权利控制的改善建议 | 第40-42页 |
一、确定公众参与主体配置比例 | 第40-41页 |
二、提高公众参与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