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及价值意义 | 第13-15页 |
1 智性及其理论的艺术探究 | 第15-20页 |
1.1 智性理论的精髓与内涵 | 第15-17页 |
1.1.1 唯理论哲学的核心:“智性是一切真理的标准” | 第15-16页 |
1.1.2“智性直观”的审美言说:超越本体的认知 | 第16-17页 |
1.1.3“智的直觉”的本土化重释:“德性之知”的无限性 | 第17页 |
1.2“智性”的文学性解读 | 第17-20页 |
1.2.1 审智的理趣与人生的智慧 | 第18页 |
1.2.2 哲理的思辨与审美的想象 | 第18-20页 |
2 叶灵凤散文智性审美的蕴育 | 第20-31页 |
2.1 叶灵凤散文智性孕育的文化土壤 | 第20-24页 |
2.1.1 多元时代浪潮的交相辉映 | 第20-21页 |
2.1.2 背井离乡后的自由地域文化 | 第21-22页 |
2.1.3“叛徒”与“圣者”思想的双管齐下 | 第22-23页 |
2.1.4“智情合致”说的心灵摆渡 | 第23-24页 |
2.2 叶灵凤独具魅力的知性人格 | 第24-28页 |
2.2.1 饱满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 | 第25页 |
2.2.2 朴素典雅的儒者风范 | 第25-26页 |
2.2.3 通识达观的人生哲学 | 第26-28页 |
2.3 叶灵凤散文智性表达的文学立场 | 第28-31页 |
2.3.1 思想态度:现实与浪漫的融汇 | 第28-29页 |
2.3.2 文学表现:博观思辨的生命智慧 | 第29页 |
2.3.3 审美立场:理性为主的超越性思索 | 第29-31页 |
3 叶灵凤散文呈现的智性蕴涵 | 第31-47页 |
3.1 低调睿智的社会态度 | 第31-33页 |
3.1.1 入世态度:曲折委婉地反映社会现实 | 第31-32页 |
3.1.2 批评姿态:隐忍但不规避的批评立场 | 第32-33页 |
3.2 卓越超前的眼光见识 | 第33-38页 |
3.2.1 对性别问题的思考:重新审视女性的社会定位 | 第33-35页 |
3.2.2 对生态环境的忧虑:现代文人关注环境第一人 | 第35-36页 |
3.2.3 对知识文化的重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不忘本心 | 第36-38页 |
3.3 博学杂识的生活智趣 | 第38-42页 |
3.3.1 志趣爱好:博览群书的文学家 | 第38-40页 |
3.3.2 故乡抒怀:晓畅细理的美食家 | 第40-41页 |
3.3.3 香港传承:追本溯源的生物学家 | 第41-42页 |
3.4 凌峭缜密的思辨智慧 | 第42-47页 |
3.4.1 现象本质的智者透视 | 第42-44页 |
3.4.2 逻辑严谨的论证思维 | 第44-45页 |
3.4.3 旁征博引的考证意识 | 第45-47页 |
4 叶灵凤散文透射的智性美学品格 | 第47-53页 |
4.1 睿智通俗的评论笔调 | 第47-48页 |
4.2 幽默讽刺的趣味格调 | 第48-50页 |
4.3 理智收敛的情感表达 | 第50-51页 |
4.4 质朴精深的语言风格 | 第51-53页 |
5 叶灵凤散文智性书写的价值意义 | 第53-58页 |
5.1 别具一格的智性表达:“百科全书”的通俗性讲解 | 第53-54页 |
5.2 散文创作模式的革新:炉火纯青的书话体写作 | 第54-56页 |
5.3 香港当代散文史的奠基:拓荒与传承的双重功绩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