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7页 |
1.3.3 结构框架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安全食品基地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安全食品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页 |
2.1.2 安全食品基地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安全食品基地的分类与建设标准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农业标准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 | 第26-34页 |
3.1 国内安全食品基地现状 | 第26页 |
3.2 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现状 | 第26-30页 |
3.2.1 垦区原料标准化基地现状 | 第26-28页 |
3.2.2 机械投入现状 | 第28-29页 |
3.2.3 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 第29页 |
3.2.4 产品市场占有现状 | 第29-30页 |
3.2.5 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现状 | 第30页 |
3.3 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资源环境下降 | 第30-31页 |
3.3.2 加工业体系建设经验不足 | 第31页 |
3.3.3 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 | 第31-32页 |
3.3.4 产品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 | 第32页 |
3.3.5 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地建设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34-48页 |
4.1 黑龙江安全食品基地建设典型模式 | 第34-38页 |
4.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 第34-35页 |
4.1.2 企业领办型模式 | 第35-37页 |
4.1.3 农垦外向化模式 | 第37-38页 |
4.2 当前典型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4.2.1 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缺位 | 第38-40页 |
4.2.2 缺乏针对各个环节的细化分工 | 第40-41页 |
4.3 西方发达国家建设模式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4.3.1 西方发达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模式 | 第41-42页 |
4.3.2 西方建设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第42-43页 |
4.3.3 与西方建设模式相配套的保障体系 | 第43-45页 |
4.3.4 西方模式对黑垦区建设模式的启示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构建黑龙江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新模式 | 第48-59页 |
5.1 黑龙江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总体设计 | 第48-49页 |
5.1.1 政府、企业、农户、科研单位四位一体 | 第48-49页 |
5.1.2 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体系区别对待 | 第49页 |
5.2 黑龙江垦区安全食品基地建设新模式的具体内容 | 第49-54页 |
5.2.1 建设农垦政府主导型安全食品原料基地 | 第49-50页 |
5.2.2 建设产业化集群型安全食品加工体系 | 第50-52页 |
5.2.3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型安全食品物流体系 | 第52-53页 |
5.2.4 建设企业领办型安全食品营销体系 | 第53-54页 |
5.3 与垦区新建设模式配套的保障措施 | 第54-58页 |
5.3.1 完善安全食品全程标准体系 | 第54-55页 |
5.3.2 建立健全安全食品质量追溯机制 | 第55-57页 |
5.3.3 提高安全食品基地人才队伍质量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