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8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第二章 扶余油田研究区域概况 | 第10-13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及微相研究 | 第13-35页 |
3.1 储层沉积特征及微相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3-15页 |
3.3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 第15-22页 |
3.3.1 扶余油层沉积特征 | 第15-20页 |
3.3.2 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特征 | 第20-22页 |
3.4 岩芯相、测井相模式建立及微相特征 | 第22-34页 |
3.4.1 测井曲线基本要素 | 第23-24页 |
3.4.2 扶余油层岩芯相、测井相模式建立及微相特征 | 第24-30页 |
3.4.3 杨大城子油层岩芯相、测井相模式建立及微相特征 | 第30-34页 |
3.5 单井相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储层内部构型单元及单砂体划分 | 第35-58页 |
4.1 储层内部构型单元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4.2 夹层研究 | 第36-43页 |
4.2.1 夹层类型、识别及电性特征 | 第36-39页 |
4.2.2 夹层成因及分布特点 | 第39-41页 |
4.2.3 夹层定量识别图版建立 | 第41-43页 |
4.3 内部构型单元分析 | 第43-52页 |
4.3.1 单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技术方法 | 第44-45页 |
4.3.2 单砂体构型刻画研究 | 第45-52页 |
4.4 单砂体划分 | 第52-58页 |
4.4.1 沉积间断面识别 | 第53-55页 |
4.4.2 单砂体划分结果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