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32块主力油层微幅度构造及流动单元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1-15页 |
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24页 |
2.1 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 | 第15-17页 |
2.1.1 扶、杨油层的旋回性 | 第15-16页 |
2.1.2 测井曲线的优选 | 第16页 |
2.1.3 全区对比标准井的确定 | 第16-17页 |
2.2 沉积时间单元对比 | 第17-21页 |
2.2.1 对比方法和原则 | 第17-19页 |
2.2.2 各断块标准井的确定 | 第19-21页 |
2.3 主力油层的确定 | 第21-24页 |
2.3.1 有效厚度状况 | 第21-22页 |
2.3.2 主力油层的确定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4-47页 |
3.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 | 第25-32页 |
3.1.1 研究区沉积条件分析 | 第25页 |
3.1.2 沉积时间单元微相划分 | 第25-32页 |
3.2 沉积时间单元微相分布特征 | 第32-47页 |
第四章 主力油层微幅度构造 | 第47-55页 |
4.1 储层微幅度构造的成因、类型和配置模式 | 第47-49页 |
4.1.1 储层微幅度构造的成因 | 第47页 |
4.1.2 储层微幅度构造的类型 | 第47-49页 |
4.1.3 储层微幅度构造的配置模式 | 第49页 |
4.2 储层微幅度构造的研究方法及精度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3 主力油层储层微幅度构造分布特征 | 第50-53页 |
4.4 储层微幅度构造与油田开发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主力油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55-63页 |
5.1 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 | 第55页 |
5.2 流动单元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5.3 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 第56-59页 |
5.4 流动单元分类结果 | 第59-60页 |
5.5 研究区主力油层流动单元特征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