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基础理论与发展历程 | 第20-26页 |
2.1 保障性住房发展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1.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0页 |
2.1.2 公平分配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差别定价理论 | 第21页 |
2.1.4 住房过滤理论 | 第21-22页 |
2.1.5 国家干预理论 | 第22-23页 |
2.2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 | 第26-27页 |
3.2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27-29页 |
3.2.2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现状 | 第29-31页 |
3.3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3.3.1 政策不完善 | 第31页 |
3.3.2 建设资金少,融资渠道单一 | 第31页 |
3.3.3 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4 缺乏信息管理系统,监管难度较大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分析 | 第34-50页 |
4.1 预测步骤 | 第34-35页 |
4.2 沈阳市城镇人口数量预测 | 第35-40页 |
4.2.1 GM(1,1)预测模型介绍 | 第35-37页 |
4.2.2 2014-2018年沈阳市城镇人口数量预测 | 第37-40页 |
4.3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保障人口数量预测 | 第40-44页 |
4.3.1 收入分布函数法 | 第40-42页 |
4.3.2 沈阳市保障人口比例计算 | 第42-44页 |
4.3.3 保障人口数量预测 | 第44页 |
4.4 沈阳市保障户数预测 | 第44-47页 |
4.4.1 沈阳市户均人口数量预测 | 第44-46页 |
4.4.2 2014-2018年沈阳市保障户数预测 | 第46-47页 |
4.5 2014-2018年沈阳市保障性住房需求面积预测 | 第47页 |
4.6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 第50-51页 |
5.1.1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 第50页 |
5.1.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强度 | 第50页 |
5.1.3 创新融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 | 第50-51页 |
5.2 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 | 第51-52页 |
5.2.1 财政政策 | 第51页 |
5.2.2 税收政策 | 第51页 |
5.2.3 土地政策 | 第51页 |
5.2.4 金融政策 | 第51-52页 |
5.3 完善租金定价机制,加强租赁管理力度 | 第52页 |
5.3.1 完善租金补贴制度 | 第52页 |
5.3.2 建立公共租赁住房成本审查制度 | 第52页 |
5.4 完善准入及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5.4.1 完善准入制度,加快“两房”统一管理 | 第53页 |
5.4.2 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创建信息平台 | 第53页 |
5.5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 | 第53-56页 |
5.5.1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实现责任制管理 | 第53-54页 |
5.5.2 加强内外部监督,杜绝寻租腐败现象 | 第54页 |
5.5.3 建立有效奖惩制度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6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获奖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