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离焦模糊图像恢复处理技术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离焦模糊图像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1.4 小结 | 第12-13页 |
2. 离焦模糊复原基础 | 第13-16页 |
2.1 图像的降质模型 | 第13-14页 |
2.2 离焦降质模型 | 第14-15页 |
2.2.1 圆盘离焦模型 | 第14-15页 |
2.2.2 高斯离焦模型 | 第15页 |
2.3 小结 | 第15-16页 |
3. 图像预处理-小波去噪 | 第16-27页 |
3.1 噪声类型 | 第16-17页 |
3.2 图像质量评价 | 第17-18页 |
3.3 传统的去噪方法 | 第18-19页 |
3.3.1 均值滤波 | 第18页 |
3.3.2 中值滤波 | 第18页 |
3.3.3 维纳滤波去噪 | 第18-19页 |
3.4 小波去噪 | 第19-26页 |
3.4.1 小波去噪方法 | 第19-20页 |
3.4.2 小波阈值去噪法 | 第20-26页 |
3.4.2.1 小波阈值去噪步骤 | 第20页 |
3.4.2.2 阈值选取 | 第20-21页 |
3.4.2.3 阈值函数 | 第21-22页 |
3.4.2.4 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 | 第22-23页 |
3.4.2.5 实验 | 第23-26页 |
3.5 小结 | 第26-27页 |
4. 离焦模糊参数求取 | 第27-43页 |
4.1 传统的离焦模糊参数求解方法 | 第27-30页 |
4.1.1 频域零点法 | 第27-28页 |
4.1.2 微分自相关法 | 第28-29页 |
4.1.3 倒谱法 | 第29页 |
4.1.4 误差参数分析法 | 第29-30页 |
4.1.5 刃边函数法 | 第30页 |
4.2 改进的离焦模糊半径估计方法 | 第30-36页 |
4.2.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糊半径估计 | 第30-36页 |
4.2.1.1 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4.2.1.2 支持向量机 | 第31-33页 |
4.2.1.3 Libsvm | 第33-34页 |
4.2.1.4 模糊半径估计 | 第34-35页 |
4.2.1.5 实验 | 第35-36页 |
4.3 改进的微分自相关法 | 第36-39页 |
4.3.1 方法概述 | 第36-37页 |
4.3.2 实验 | 第37-39页 |
4.4 聚焦度量估计法 | 第39-42页 |
4.4.1 方法概述 | 第39-40页 |
4.4.2 实验 | 第40-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5. 图像复原方法 | 第43-51页 |
5.1 传统的图像复原方法 | 第43-45页 |
5.1.1 逆滤波法 | 第43页 |
5.1.2 维纳滤波 | 第43-44页 |
5.1.3 Richardson-Lucy算法 | 第44-45页 |
5.1.4 Tikhonov正则化法 | 第45页 |
5.2 改进的复原方法 | 第45-50页 |
5.2.1 改进的逆滤波法 | 第45-47页 |
5.2.1.1 方法概述 | 第45-46页 |
5.2.1.2 实验 | 第46-47页 |
5.2.2 改进的维纳滤波 | 第47-50页 |
5.2.2.1 循环边界法 | 第47-48页 |
5.2.2.2 方法概述 | 第48-49页 |
5.2.2.3 实验 | 第49-50页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6. 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51-57页 |
6.1 清晰度评价函数的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6.2 传统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52-54页 |
6.3 一种新的清晰度评价函数 | 第54-55页 |
6.4 实验 | 第55-56页 |
6.5 小结 | 第56-57页 |
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75页 |
7.1 实验 | 第57-73页 |
7.2 小结 | 第73-75页 |
8.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8.1 工作总结 | 第75页 |
8.2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