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一)唢呐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于都唢呐“公婆吹”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文献法 | 第11-12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文化生成空间 | 第14-19页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生存语境 | 第14页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文化语境 | 第14-16页 |
一、于都唢呐“公婆吹”的发展源流 | 第14-16页 |
二、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民间传说 | 第16页 |
第三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风俗习惯 | 第16-19页 |
一、婚嫁风俗 | 第16-18页 |
二、丧葬风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音乐本体建构 | 第19-26页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乐器形制 | 第19-21页 |
一、“公”吹唢呐形制 | 第19-20页 |
二、“婆”吹唢呐形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音乐形态分析 | 第21-26页 |
一、音调特征 | 第21-23页 |
二、调性特征 | 第23页 |
三、演奏特征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调查分析 | 第26-33页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主体 | 第26-29页 |
一、宽田乡寨面班 | 第26-27页 |
二、宽田乡宽田班 | 第27-28页 |
三、银坑镇汉田班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方式 | 第29-31页 |
一、民间艺人的师徒传承 | 第29-30页 |
二、政府扶持的传承方式 | 第30页 |
三、培训基地的传承方式 | 第30-31页 |
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 | 第31页 |
第三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中的困难 | 第31-33页 |
一、艺人的流失 | 第31-32页 |
二、市场需求的缩减 | 第32页 |
三、风俗的变迁 | 第32页 |
四、资料的遗失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 | 第33-42页 |
第一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意义 | 第33-35页 |
一、领略地方民族音乐,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 第34页 |
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 | 第34-35页 |
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民族情怀 | 第35页 |
第二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 第35-37页 |
一、政府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 第35-36页 |
二、《新课标》加大了对民族音乐内容比例的提升 | 第36页 |
三、优秀的传承艺人及其他资源 | 第36-37页 |
第三节“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7-38页 |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无法大面积地覆盖音乐课堂 | 第37页 |
二、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单调乏味 | 第37-38页 |
三、缺乏高水准的专业音乐教师 | 第38页 |
第四节 于都唢呐“公婆吹”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2页 |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 第38页 |
二、编辑出版富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教材 | 第38-39页 |
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 | 第39-40页 |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第40-41页 |
五、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族音乐传承的支持力度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附录一(公婆吹传统曲牌) | 第43-55页 |
附录二(有关唢呐核心刊物文献汇总)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期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