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1-21页 |
1.1 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发展 | 第11-14页 |
1.1.1 新中国以前的法律规定之萌芽阶段 | 第11-12页 |
1.1.2 新中国以后到现行婚姻法期间之雏形阶段 | 第12-13页 |
1.1.3 现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规定之奠定阶段 | 第13-14页 |
1.2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考察 | 第14-19页 |
1.2.1 责任主体范围过窄 | 第14-15页 |
1.2.2 法定违法行为不足 | 第15-17页 |
1.2.3 严格过错责任的适用 | 第17-18页 |
1.2.4 获得赔偿率低 | 第18-19页 |
1.3 小结 | 第19-21页 |
2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体思考 | 第21-25页 |
2.1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利主体 | 第21-23页 |
2.1.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权利主体 | 第21页 |
2.1.2 问题探讨 | 第21-23页 |
2.2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 | 第23-25页 |
2.2.1 配偶一方 | 第23页 |
2.2.2 第三人的责任考证 | 第23-25页 |
3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过错及其认定 | 第25-29页 |
3.1 现行法律规定的过错形态 | 第25页 |
3.1.1 配偶双方 | 第25页 |
3.1.2 配偶以外的第三人 | 第25页 |
3.2 过错相抵原则的适用 | 第25-29页 |
3.2.1 适用过错相抵原则的考察 | 第25-27页 |
3.2.2 适用过错相抵原则的优点 | 第27-29页 |
4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情形 | 第29-34页 |
4.1 现行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 | 第29-31页 |
4.1.1 重婚 | 第29页 |
4.1.2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 第29-30页 |
4.1.3 实施家庭暴力 | 第30页 |
4.1.4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 第30-31页 |
4.2 其他应加入的过错行为 | 第31-34页 |
4.2.1 长期的通奸行为 | 第31-32页 |
4.2.2 吸毒成瘾行为 | 第32页 |
4.2.3 卖淫嫖娼行为 | 第32页 |
4.2.4 赌博行为 | 第32-34页 |
5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范围和标准 | 第34-39页 |
5.1 以利益的损害类型为视角 | 第34-35页 |
5.1.1 直接的财产损害 | 第34页 |
5.1.2 间接的利益损失 | 第34页 |
5.1.3 期待利益的损失 | 第34-35页 |
5.2 赔偿金额的参考标准 | 第35-39页 |
5.2.1 现行法律规定的参考标准 | 第35页 |
5.2.2 其他应该参考的标准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