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西安地区区域性群发地裂缝的场地动力效应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6页
        1.2.1 地裂缝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地脉动研究现状第15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第18-3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西安地裂缝分布及活动特征第18-21页
        2.2.1 西安地裂缝平面分布特征第18-20页
        2.2.2 地裂缝地表基本活动特征第20-21页
    2.3 地裂缝场地剖面结构特征第21-31页
        2.3.1 测线所处场地工程地质剖面第21-28页
        2.3.2 典型地裂缝场地剖面模型第28-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地裂缝场地地脉动测试与信号分析原理第32-43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地脉动原理第32-34页
    3.3 测试仪器设备第34-35页
    3.4 测线布设第35-38页
        3.4.1 地脉动测线布设场地选取第35-36页
        3.4.2 测线布设原则第36-38页
    3.5 地脉动信号采集与预处理第38-39页
    3.6 地脉动分析方法第39-42页
        3.6.1 傅里叶谱分析第39-40页
        3.6.2 反应谱分析第40-41页
        3.6.3 Arias烈度分析第41-42页
    3.7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地脉动测试结果及分析第43-72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傅里叶谱分析第43-54页
        4.2.1 F_4-1测线傅里叶谱分析第43-45页
        4.2.2 F_(10)-1测线傅里叶谱分析第45-47页
        4.2.3 F_(11)-1测线傅里叶谱分析第47-49页
        4.2.4 F_(12)-1测线傅里叶谱分析第49-51页
        4.2.5 F_(14)-1测线傅里叶谱分析第51-53页
        4.2.6 上下盘傅里叶峰值对比第53-54页
    4.3 反应谱分析第54-63页
        4.3.1 F_4-1测线反应谱分析第54-55页
        4.3.2 F_(10)-1测线反应谱分析第55-57页
        4.3.3 F_(11)-1测线反应谱分析第57-59页
        4.3.4 F_(12)-1测线反应谱分析第59-61页
        4.3.5 F_(14)-1测线反应谱分析第61-63页
        4.3.6 上下盘反应谱峰值对比第63页
    4.4 Arias烈度分析第63-70页
        4.4.1 F_4-1测线Arias烈度分析第63-65页
        4.4.2 F_(10)-1测线Arias烈度分析第65-66页
        4.4.3 F_(11)-1测线Arias烈度分析第66-67页
        4.4.4 F_(12)-1测线Arias烈度分析第67-68页
        4.4.5 F_(14)-1测线Arias烈度分析第68-69页
        4.4.6 上下盘Arias烈度峰值对比第69-70页
    4.5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西安地裂缝场地地脉动响应特征综合分析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共性第72-84页
        5.2.1 傅里叶卓越频率第72-73页
        5.2.2 反应谱卓越周期第73-74页
        5.2.3 放大效应第74-84页
    5.3 差异第84-88页
        5.3.1 不同工程场地条件下动力响应幅值差异第84-86页
        5.3.2 不同工程场地条件下放大效应影响差异第86-88页
    5.4 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地裂缝场地地震动响应数值模拟及抗震设防建议第90-107页
    6.1 引言第90页
    6.2 OpenSees有限元数值软件介绍第90-91页
    6.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第91-93页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1页
        6.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91-93页
    6.4 地震波第93-94页
        6.4.1 地震波的选取第93页
        6.4.2 输入地震波预处理第93-94页
    6.5 材料选取第94-95页
    6.6 模型工况第95页
    6.7 数值分析结果第95-101页
        6.7.1 浐灞河阶地数值模型分析第96-98页
        6.7.2 黄土缘前台地数值模型分析第98-100页
        6.7.3 两种模型放大因子对比第100-101页
    6.8 地脉动与地震动分析结果对比第101-104页
        6.8.1 放大效应影响范围对比第102页
        6.8.2 放大倍数对比第102-104页
    6.9 地裂缝场地设计地震加速度第104-106页
    6.10 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7-108页
        7.1.1 地脉动测试结果第107页
        7.1.2 地震动数值模拟结果第107-108页
    7.2 主要研究成果第108页
    7.3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性聚氨酯/Ni-Zn铁氧体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椎体爆裂骨折仿生微创手术器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