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性别角色 | 第10-12页 |
1.1.1 性别和性别角色 | 第10页 |
1.1.2 性别角色的定义 | 第10-11页 |
1.1.3 性别角色的类型 | 第11页 |
1.1.4 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 主题统觉测验(TAT) | 第12-13页 |
1.2.1 TAT原理 | 第12页 |
1.2.2 TAT的发展和应用 | 第12-13页 |
1.3 欲求—压力系统 | 第13-15页 |
1.3.1 人格动力学 | 第13页 |
1.3.2 欲求 | 第13-14页 |
1.3.3 压力 | 第14页 |
1.3.4 欲求和压力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5 欲求—压力系统 | 第15页 |
1.3.6 性别角色和欲求—压力 | 第15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7-2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2.3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4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2.4.1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 | 第17页 |
2.4.2 主题统觉测验(TAT) | 第17-18页 |
2.5 研究过程 | 第18-19页 |
2.5.1 施测《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 第18-19页 |
2.5.2 施测主题统觉测验 | 第19页 |
2.5.3 编码分析 | 第19页 |
2.6 编码 | 第19-24页 |
2.6.1 主题统觉测验的欲求—压力系统 | 第19-21页 |
2.6.2 编码过程 | 第21-24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3 定量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25-43页 |
3.1 TAT编码系统的信度 | 第25页 |
3.2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欲求特点的定量分析 | 第25-33页 |
3.2.1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顺从欲求上的比较 | 第25-26页 |
3.2.2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成就欲求上的比较 | 第26-27页 |
3.2.3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攻击性欲求上的比较 | 第27-28页 |
3.2.4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支配欲求上的比较 | 第28-29页 |
3.2.5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养育欲求上的比较 | 第29-30页 |
3.2.6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被动欲求上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7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求助欲求上的比较 | 第31页 |
3.2.8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冲突欲求上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9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性欲求、改变欲求上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压力特点的定量分析 | 第33-43页 |
3.3.1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保持压力上的比较 | 第33-34页 |
3.3.2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攻击性压力上的比较 | 第34-35页 |
3.3.3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强迫压力上的比较 | 第35-36页 |
3.3.4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制约压力上的比较 | 第36-37页 |
3.3.5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支配压力上的比较 | 第37-38页 |
3.3.6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拒绝压力上的比较 | 第38-39页 |
3.3.7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缺乏压力上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8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丧失压力上的比较 | 第40-41页 |
3.3.9 四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亲和压力、养育压力上的比较 | 第41-43页 |
4 质性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43-57页 |
4.1 质性分析的维度 | 第43页 |
4.2 对男性化被试的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对男性化被试故事的具体分析 | 第43-46页 |
4.2.2 对男性化被试故事的总体分析 | 第46-47页 |
4.3 对女性化被试的分析 | 第47-50页 |
4.3.1 对女性化被试故事的具体分析 | 第47-49页 |
4.3.2 对女性化被试故事的总体分析 | 第49-50页 |
4.4 对双性化被试的分析 | 第50-54页 |
4.4.1 对双性化被试故事的具体分析 | 第50-53页 |
4.4.2 对双性化被试故事的总体分析 | 第53-54页 |
4.5 对未分化被试的分析 | 第54-57页 |
4.5.1 对未分化被试故事的具体分析 | 第54-56页 |
4.5.2 对未分化被试故事的总体分析 | 第56-57页 |
5 综合讨论 | 第57-59页 |
5.1 讨论 | 第57-58页 |
5.2 研究价值与应用 | 第58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