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页 |
五、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涉他人商标关键词广告及规制现状 | 第17-20页 |
第一节 关键词广告推广模式 | 第17-19页 |
一、关键词广告的含义 | 第17页 |
二、关键词广告的运作模式 | 第17-18页 |
三、关键词广告的缘起及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关键词广告使用他人商标是否侵权认定不一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关键词广告中商标性使用的法律判断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商标性使用在侵权判断中的地位 | 第20-22页 |
一、“商标性使用”内生于商标概念中 | 第20-21页 |
二、商标性使用应具备独立性及客观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商标性使用的内涵与判断标准 | 第22-31页 |
一、侵权中的“商标性使用”不同于确权中的“商标使用” | 第22-23页 |
二、商标性使用的判断标准与路径 | 第23-31页 |
第三节 商标性使用判断的域外实践及借鉴 | 第31-36页 |
一、美国司法实践的变迁 | 第31-33页 |
二、欧盟亦坚持认定构成商标性使用 | 第33页 |
三、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构成商标性使用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的商标法规制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及其在美国的适用 | 第36-38页 |
一、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缘起 | 第36-37页 |
二、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适用 | 第37页 |
三、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关键词广告纠纷中的适用及变迁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的选择:初始兴趣混淆可为商标侵权的依据 | 第38-44页 |
一、初始兴趣混淆规则研析 | 第39-42页 |
二、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未产生初始兴趣混淆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的竞争法规制 | 第44-52页 |
第一节 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的正当性判断 | 第44-47页 |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44-46页 |
二、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使用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的竞争法规制建议 | 第47-52页 |
一、按照特定市场区分对待“商业道德” | 第48-49页 |
二、立足于立法目的加以分析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