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9-17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集团仲裁的现状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群体性仲裁解决机制 | 第17-19页 |
| 一、集团仲裁 | 第17-18页 |
| 二、集体仲裁 | 第18-19页 |
| 三、多方投资仲裁 | 第19页 |
| 第二节 集团仲裁的实践 | 第19-26页 |
| 一、国内集团仲裁的实践 | 第19-22页 |
| 二、国际集团仲裁的萌动 | 第22-26页 |
| 第二章 国内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26-42页 |
| 第一节 有群体性仲裁解决机制的国家 | 第26-32页 |
| 一、集团仲裁在美国的法律困境 | 第26-30页 |
| 二、西班牙引入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没有群体性仲裁解决机制的国家 | 第32-42页 |
| 一、法国引入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32-36页 |
| 二、英国引入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36-39页 |
| 三、日本引入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国际集团仲裁的可行性 | 第42-53页 |
| 第一节 国际集团仲裁与传统双边仲裁的冲突 | 第42-44页 |
| 一、公正性 | 第42-43页 |
| 二、高效性 | 第43页 |
| 三、保密性 | 第43-44页 |
| 四、足额赔偿 | 第44页 |
| 第二节 国际集团仲裁的法律困境 | 第44-53页 |
| 一、国际集团仲裁的管辖权 | 第44-47页 |
| 二、国际集团仲裁的程序 | 第47-51页 |
| 三、国际集团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我国应对国际集团仲裁的法律思考 | 第53-61页 |
| 第一节 我国群体性争议解决机制 | 第53-55页 |
| 一、代表人诉讼与集团诉讼的比较 | 第53-54页 |
| 二、合并仲裁与集团仲裁的比较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我国引入集团仲裁的法律障碍 | 第55-56页 |
| 一、我国缺乏立法保障 | 第55-56页 |
| 二、我国缺少配套机制 | 第56页 |
| 第三节 《纽约公约》下拒绝承认与执行国际集团仲裁裁决 | 第56-61页 |
| 一、无法提供仲裁协议 | 第57-58页 |
| 二、未获适当通知 | 第58页 |
| 三、不属于或超出仲裁协议之范围 | 第58-59页 |
| 四、仲裁庭组成不当 | 第59-60页 |
| 五、不具有可仲裁性和违反公共政策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