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44页 |
1.1 太阳风及磁层结构 | 第16-22页 |
1.2 地球空间能量输入、转化和耗散 | 第22-36页 |
1.2.1 太阳风能量传输机制 | 第23-27页 |
1.2.2 太阳风能量耗散机制 | 第27-31页 |
1.2.3 太阳风能量传输的表现,磁层动力学 | 第31-35页 |
1.2.4 研究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意义 | 第35-36页 |
1.3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1.3.1 能量输入的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1.3.2 能量耗散的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1.4 总结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全球磁流体力学模型和能量输入耗散的计算方法 | 第44-68页 |
2.1 PPMLR-MHD全球磁流体力学模型 | 第44-56页 |
2.1.1 基本方程 | 第45-46页 |
2.1.2 数值格式简介 | 第46-48页 |
2.1.3 电离层电势方程及磁层-电离层耦合 | 第48-50页 |
2.1.4 计算单位制 | 第50页 |
2.1.5 解域和网格 | 第50-53页 |
2.1.6 坐标系选取及非零偶极倾角的处理 | 第53-54页 |
2.1.7 边界和初始条件 | 第54-56页 |
2.2 能量输入的计算方法 | 第56-60页 |
2.2.1 流线方法确定磁层顶边界 | 第57-58页 |
2.2.2 计算能量输入 | 第58-60页 |
2.3 能量耗散的计算方法 | 第60-65页 |
2.3.1 环电流耗散的计算方法 | 第61-62页 |
2.3.2 极区电离层耗散的计算方法 | 第62-65页 |
2.4 总结 | 第65-68页 |
第三章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的拟合 | 第68-82页 |
3.1 模拟数据和磁层顶位形 | 第68-69页 |
3.2 能量耦合函数的量纲分析 | 第69-70页 |
3.3 拟合结果 | 第70-75页 |
3.3.1 能量耦合函数的非线性拟合 | 第70-74页 |
3.3.2 能量耦合函数与磁层活动性指数的相关性 | 第74-75页 |
3.4 讨论 | 第75-80页 |
3.4.1 误差分析 | 第75-77页 |
3.4.2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77页 |
3.4.3 适用范围 | 第77页 |
3.4.4 应用实例 | 第77-79页 |
3.4.5 能量耗散 | 第79-80页 |
3.5 总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行星际磁场时钟角对太阳风能量输入过程调制作用的不变性 | 第82-88页 |
4.1 背景 | 第82页 |
4.2 模拟数据 | 第82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82-83页 |
4.4 讨论及总结 | 第83-88页 |
第五章 基于三维全球MHD模拟对2003.11.20的超级磁暴能量学特点的研究 | 第88-100页 |
5.1 磁云 | 第88-89页 |
5.2 超级磁暴 | 第89-90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90-94页 |
5.3.1 能量输入 | 第90-92页 |
5.3.2 能量耗散 | 第92-93页 |
5.3.3 能量收支 | 第93-94页 |
5.4 讨论 | 第94-97页 |
5.4.1 经验公式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94-96页 |
5.4.2 电离层电导率模型 | 第96-97页 |
5.5 总结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0-103页 |
6.1.1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的拟合 | 第100-101页 |
6.1.2 行星际磁场时钟角对太阳风能量输入过程调制作用的不变性 | 第101-102页 |
6.1.3 基于三维全球MHD模拟对2003.11.20的超级磁暴能量学特点的研究 | 第102-10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3-106页 |
附录A 物理常数 | 第106-107页 |
附录B 专有名词中英文索引 | 第107-112页 |
B.1 星名称及仪器中英文索引 | 第107-109页 |
B.2 物理专有名词中英文索引 | 第109-112页 |
附录C 物理量中英文及符号索引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