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联轴器参数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柴油机与主发电机驱动端联轴器的选型研究 | 第16-42页 |
2.1 常用联轴器的概述 | 第16-21页 |
2.1.1 刚性联轴器 | 第16-18页 |
2.1.2 无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 | 第18-19页 |
2.1.3 带金属元件的挠性联轴器 | 第19-20页 |
2.1.4 非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 | 第20-21页 |
2.2 高速柴油发电机组联轴器的参数特性 | 第21-24页 |
2.2.1 联轴器基本参数 | 第21-22页 |
2.2.2 大刚度联轴器 | 第22页 |
2.2.3 高弹性联轴器 | 第22-24页 |
2.3 典型轴系扭振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4-39页 |
2.3.1 曲轴模态频率较高的柴油机 | 第24-31页 |
2.3.2 曲轴模态频率较低的柴油机 | 第31-39页 |
2.4 典型高速柴油发电机组匹配联轴器的选型要求及原则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电机转子扭振与整机振动合成对轴系振动影响分析 | 第42-61页 |
3.1 电机转子扭振与整机振动合成的理论推导 | 第42-50页 |
3.1.1 激振力分析 | 第42-46页 |
3.1.2 电机转子扭振与整机振动合成的理论分析 | 第46-50页 |
3.2 扭振及整机振动合成振动对转子可靠性影响分析 | 第50-56页 |
3.2.1 电机转子扭振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3.2.2 柴油发电机组整机振动分析 | 第53-55页 |
3.2.3 电机转子扭振与整机振动合成结果 | 第55-56页 |
3.3 扭振对电机转子风扇的强度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3.3.1 建立电机转子的风扇有限元模型 | 第56-57页 |
3.3.2 整机振动与扭振合成振动对风扇影响分析 | 第57-58页 |
3.4 柴油发电机组电机转子扭振控制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匹配变刚度联轴器的损伤分析 | 第61-74页 |
4.1 匹配变刚度联轴器轴系的扭振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4.1.1 正常工况下强迫振动分析 | 第62-63页 |
4.1.2 故障工况下强迫振动分析 | 第63-65页 |
4.2 联轴器螺栓强度计算校核 | 第65-69页 |
4.2.1 螺栓许用强度计算 | 第65-66页 |
4.2.2 联轴器螺栓强度校核 | 第66-69页 |
4.3 联轴器螺栓及膜片强度仿真计算 | 第69-73页 |
4.3.1 建立联轴器的有限元模型 | 第70页 |
4.3.2 联轴器在轴系无扭振影响下应力分析 | 第70-71页 |
4.3.3 联轴器在轴系扭振影响下应力分析 | 第71-72页 |
4.3.4 螺栓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轴系扭振参数的匹配计算技术规范研究 | 第74-89页 |
5.1 轴系扭振性能评定的相关标准综述 | 第74-79页 |
5.1.1 国际标准 | 第74页 |
5.1.2 国家标准 | 第74-76页 |
5.1.3 机械行业标准 | 第76-77页 |
5.1.4 铁路标准 | 第77-78页 |
5.1.5 企业标准 | 第78-79页 |
5.2 轴系扭振评价指标及其参考限值 | 第79-81页 |
5.3 轴系扭振参数的匹配计算与评价流程图 | 第81页 |
5.4 轴系扭振参数的匹配计算与评价流程说明 | 第81-87页 |
5.4.1 柴油机各结构参数 | 第81-84页 |
5.4.2 建立当量系统 | 第84-85页 |
5.4.3 弹性联轴器惯量的估算 | 第85页 |
5.4.4 弹性联轴器刚度初步估算 | 第85-86页 |
5.4.5 联轴器阻尼系数的估算 | 第86页 |
5.4.6 自由振动计算及结果评价 | 第86页 |
5.4.7 简谐力矩计算 | 第86-87页 |
5.4.8 强迫扭转振动计算及结果评价 | 第87页 |
5.4.9 当量轴系参数的校核和修正 | 第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