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页 |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2章 高铁影响下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定性分析 | 第17-26页 |
| 2.1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客运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 2.1.1 高速公路客运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2.1.2 高速铁路客运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2.2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竞争的定性对比分析 | 第19-25页 |
| 2.2.1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网路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 2.2.2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客运经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第20-23页 |
| 2.2.3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不同距离区段竞争的定性分析 | 第23-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客运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26-38页 |
| 3.1 竞争力基本内涵 | 第26-29页 |
| 3.1.1 竞争力基本定义 | 第26-27页 |
| 3.1.2 竞争力基本特性 | 第27-28页 |
| 3.1.3 竞争力层次划分 | 第28-29页 |
| 3.2 客运竞争力概念及含义 | 第29-30页 |
| 3.2.1 客运竞争力基本概念 | 第29页 |
| 3.2.2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客运竞争原理 | 第29-30页 |
| 3.3 客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6页 |
| 3.3.1 客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 3.3.2 客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6页 |
| 3.4 市场分担率评价客运竞争力合理性研究 | 第36-37页 |
| 3.4.1 市场分担率与客运竞争力之间关系 | 第36-37页 |
| 3.4.2 市场分担率模型选择 | 第3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路网条件下市场分担率模型构建 | 第38-48页 |
| 4.1 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 4.1.1 出行者特性 | 第38-39页 |
| 4.1.2 出行特性 | 第39-40页 |
| 4.1.3 交通方式特性 | 第40-41页 |
| 4.2 非集计模型理论 | 第41-43页 |
| 4.2.1 常用非集计模型 | 第41-42页 |
| 4.2.2 效用函数理论 | 第42-43页 |
| 4.3 市场分担率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 4.3.1 效用函数的构建 | 第43-44页 |
| 4.3.2 换乘对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市场分担率模型应用研究 | 第48-62页 |
| 5.1 区域旅客出行调查 | 第48-50页 |
| 5.1.1 四川省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及规划 | 第48-49页 |
| 5.1.2 区域旅客出行通道的选取与旅客出行调查 | 第49-50页 |
| 5.2 成绵乐与成遂达通道市场分担率模型应用 | 第50-57页 |
| 5.2.1 市场分担率模型服务属性指标计算 | 第50-53页 |
| 5.2.2 市场分担率模型参数标定和求解 | 第53-57页 |
| 5.3 客运竞争力评价与市场分担率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 5.4 市场分担率模型服务属性灵敏度分析 | 第59-61页 |
| 5.4.1 经济性灵敏度分析 | 第59-60页 |
| 5.4.2 快速性和舒适性灵敏度分析 | 第60-6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提升策略及方法 | 第62-66页 |
| 6.1 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提升策略 | 第62页 |
| 6.2 高速公路客运市场竞争力提升方法 | 第62-65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