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杂散电流防护措施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杂散电流腐蚀现状第12页
        1.2.2 杂散电流防护标准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杂散电流防护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开展第14-16页
第2章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及其危害第16-23页
    2.1 腐蚀及其分类第16页
    2.2 杂散电流腐蚀原理及特点第16-19页
        2.2.1 电化学腐蚀原理第16-17页
        2.2.2 杂散电流腐蚀原理第17-18页
        2.2.3 杂散电流腐蚀特点第18-19页
    2.3 杂散电流腐蚀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2.3.1 电解法则与腐蚀速率第19-20页
        2.3.2 杂散电流腐蚀环境因素第20页
        2.3.3 杂散电流腐蚀危险性指标及判定依据第20-21页
    2.4 杂散电流腐蚀的危害第21-22页
        2.4.1 钢轨及其附件的腐蚀第21页
        2.4.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第21页
        2.4.3 埋地管线的腐蚀第21-22页
        2.4.4 杂散电流的其他危害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杂散电流分布模型建立及其仿真第23-44页
    3.1 地铁杂散电流的形成第23-24页
    3.2 杂散电流分布数学模型第24-36页
        3.2.1 单边供电系统轨道-埋地金属-大地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第25-28页
        3.2.2 单边供电系统轨道-排流网-埋地金属-大地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第28-32页
        3.2.3 双边供电系统轨道-埋地金属-大地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第32-34页
        3.2.4 双边供电系统轨道-排流网-埋地金属-大地杂散电流分布模型第34页
        3.2.5 杂散电流分布仿真及分析第34-36页
    3.3 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43页
        3.3.1 杂散电流影响因素仿真分析第36-43页
        3.3.2 杂散电流影响因素分析总结第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及其分析第44-58页
    4.1 源控制法第44-49页
        4.1.1 牵引网采用双边供电第44-45页
        4.1.2 降低列车负荷电流第45页
        4.1.3 合理设置变电所位置第45-46页
        4.1.4 降低轨道纵向电阻第46-47页
        4.1.5 提高钢轨对地绝缘第47页
        4.1.6 合理设置牵引变电所接地方式第47-49页
    4.2 排流系统第49-53页
        4.2.1 排流网构成第49-50页
        4.2.2 排流网截面积计算第50-51页
        4.2.3 排流法效果分析第51-53页
    4.3 监测系统第53-55页
        4.3.1 监测系统的构成第53-55页
        4.3.2 监测对象和监测点设置第55页
    4.4 其他防护措施第55-57页
        4.4.1 地下金属设施的自我防护第55-57页
        4.4.2 特殊地段的防护第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工程实例第58-71页
    5.1 工程概况第58页
    5.2 杂散电流防护原则及流程第58-59页
    5.3 本工程杂散电流防护方案第59-69页
        5.3.1 源控制防护第59-62页
        5.3.2 设置杂散电流收集网第62-66页
        5.3.3 埋地金属及特殊地段的杂散电流防护第66页
        5.3.4 杂散电流监测方案第66-69页
    5.4 杂散电流防护对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其他要求第69-70页
        5.4.1 对施工建设的要求第69页
        5.4.2 对运营管理的要求第69-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根管预备长度对正常和免疫抑制大鼠感染根管形成根尖生物膜的影响
下一篇:寻常性银屑病皮损γδT细胞、Vγ9T细胞定量分析及IL-17A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