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 褐飞虱的危害 | 第11页 |
| 2. 褐飞虱的防治 | 第11-12页 |
| 2.1 化学防治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 第11页 |
| 2.2 抗虫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 第11-12页 |
| 2.3 抗稻飞虱转基因水稻的研制 | 第12页 |
| 3. 稻田天敌资源 | 第12页 |
| 3.1 寄生性天敌 | 第12页 |
| 3.2 捕食性天敌 | 第12页 |
| 3.3 病原性天敌 | 第12页 |
| 4.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 | 第12-14页 |
| 4.1 生态再猖獗机制 | 第13-14页 |
| 4.2 生理再猖獗机制 | 第14页 |
| 5. 农药诱导害虫抗药性 | 第14-15页 |
| 6. 农药诱导植株感虫性 | 第15页 |
| 7. 雄虫在害虫再猖獗中的作用 | 第15页 |
| 7.1 雄性的交配投资 | 第15页 |
| 7.2 化学药剂对雄虫交配的影响 | 第15页 |
| 8. 甲维盐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 8.1 甲维盐简介 | 第15-16页 |
| 8.2 甲维盐的作用特点 | 第16页 |
| 8.3 甲维盐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效果 | 第16-17页 |
| 引言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甲维盐等6种杀虫剂对稻田蜘蛛的毒力及安全性评价 | 第19-2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1.1 供试药剂及来源 | 第19页 |
| 1.2 供试蜘蛛 | 第19页 |
| 1.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1.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 1.5 安全性评价 | 第2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2.1 甲维盐等6种杀虫剂对稻田蜘蛛的毒力 | 第20-22页 |
| 2.2 甲维盐等6种杀虫剂对稻田3种蜘蛛的安全性评价 | 第22-24页 |
| 3. 讨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羽化、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 第25-37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1.1 供试药剂及来源 | 第25页 |
| 1.2 供试飞虱的采集与饲养 | 第25页 |
| 1.3 供试水稻 | 第25页 |
| 1.4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 第25页 |
| 1.5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羽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 1.6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雌虫寿命与生殖的影响 | 第26页 |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2.1 甲维盐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26-27页 |
| 2.2 甲维盐各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羽化、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 第27-31页 |
| 2.3 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1页 |
| 2.4 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羽化、寿命和生殖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田间施用甲维盐对褐飞虱再猖獗的影响 | 第37-4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 1.1 供试药剂 | 第37页 |
|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 第37页 |
| 1.3 水稻品种 | 第37页 |
| 1.4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 1.5 施药方法 | 第37-38页 |
| 1.6 调查方法 | 第38页 |
| 1.7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41页 |
| 1.1 甲维盐等6种杀虫剂对3种天敌蜘蛛的毒力及安全性 | 第41页 |
| 1.2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羽化和繁殖的影响 | 第41页 |
| 1.3 田间施用甲维盐对褐飞虱再猖獗的影响 | 第41页 |
| 2. 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