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概述第12-13页
        1.1.1 超长混凝土结构概述第12-13页
        1.1.2 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概述第13页
    1.2 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相关规范、规程现状第14-15页
        1.2.2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与温度收缩应力分析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分析理论与方法第20-29页
    2.1 概述第20页
    2.2 温度场基本理论第20-21页
        2.2.1 热传递第20页
        2.2.2 热传导微分方程及其边值条件第20-21页
    2.3 温度应力的形成第21-23页
        2.3.1 约束的概念第21页
        2.3.2 温度应力的形成第21-23页
    2.4 热力学的有限单元法第23-25页
        2.4.1 热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第23-24页
        2.4.2 弹性热应力有限元法第24-25页
    2.5 热-结构耦合分析原理第25-26页
        2.5.1 耦合场分析定义第25-26页
        2.5.2 耦合分析类型及其应用范围第26页
    2.6 基于ANSYS软件的温度应力分析方法第26-29页
        2.6.1 ANSYS软件简介第26-27页
        2.6.2 利用ANSYS软件进行温度应力分析的主要步骤第27页
        2.6.3 分析模型与单元第27-29页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作用分析第29-34页
    3.1 概述第29页
    3.2 混凝土材料的主要热物理性能参数第29-30页
        3.2.1 热力学性能参数第29-30页
        3.2.2 变形性能参数第30页
    3.3 温度作用第30-31页
        3.3.1 温度作用的主要类型第30-31页
        3.3.2 混凝土结构环境温差的计算第31页
    3.4 混凝土收缩第31-33页
        3.4.1 混凝土收缩类型第31-32页
        3.4.2 混凝土收缩计算第32-33页
    3.5 徐变与应力松弛折减系数第33页
        3.5.1 收缩应力折减系数计算第33页
        3.5.2 温度应力折减系数计算第33页
    3.6 结构的最不利综合温差第33-34页
第四章 某超长地下车库温度收缩效应有限元分析第34-54页
    4.1 概述第34页
    4.2 超长地下车库基本资料第34-37页
        4.2.1 工程概况第34页
        4.2.2 滑动层的设置与模拟第34-37页
    4.3 地下车库一期结构的温度收缩效应分析第37-47页
        4.3.1 确定最不利综合温差第37-38页
        4.3.2 工况设置第38页
        4.3.3 分析模型建立第38-39页
        4.3.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4.4 地下车库二期结构的温度收缩效应分析与建议第47-53页
        4.4.1 车库二期工程概况第47-48页
        4.4.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4.4.3 利用二期结构顶板作为施工场的建议第50-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与施工的若干建议第54-59页
    5.1 概述第54页
    5.2 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控制措施第54-57页
        5.2.1 改善材料性能措施第54-55页
        5.2.2 设计措施第55-56页
        5.2.3 施工措施第56-57页
    5.3 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系统视角下残疾青少年的个案研究--以高中生Q某为例
下一篇:优势视角下社工介入农村流动妇女的困境研究--以准格尔旗X镇J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