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教学特色及学术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创办及宗旨 | 第14-29页 |
第一节 章太炎生平及其教育思想 | 第14-20页 |
一、学者与思想家章太炎 | 第14-16页 |
二、革命家章太炎 | 第16-19页 |
三、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渊源与宗旨 | 第20-25页 |
一、日本东京章氏国学讲习会 | 第20-21页 |
二、北京章氏国学讲习会 | 第21-22页 |
三、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筹办 | 第22-23页 |
四、宗旨与会刊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教学原则及特色 | 第25-27页 |
一、因材施教原则 | 第25-26页 |
二、德育先行原则 | 第26页 |
三、鼓励个性发展原则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历史沿革 | 第27-29页 |
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创办时间 | 第27-28页 |
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沿革 | 第28页 |
三、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转型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教学特色 | 第29-47页 |
第一节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国学教育 | 第29-39页 |
一、道德教育 | 第29-30页 |
二、语言文字教育 | 第30-32页 |
三、经学教育 | 第32-34页 |
四、史学教育 | 第34-36页 |
五、诸子经典教育 | 第36-38页 |
六、文学教育 | 第38页 |
七、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教学内容特色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系统完备的课程设置 | 第39-42页 |
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课程设置 | 第39-40页 |
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课程设置特点 | 第40-41页 |
三、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办学性质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 第42-44页 |
一、集体授课 | 第42-43页 |
二、个别指导 | 第43页 |
三、听讲者记录讨论 | 第43-44页 |
四、《制言》辅助教学 | 第44页 |
第四节 有条不紊的组织管理 | 第44-47页 |
一、关于经费来源 | 第44-45页 |
二、会务组织 | 第45页 |
三、授课 | 第45-46页 |
四、《制言》半月刊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学术影响 | 第47-58页 |
第一节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在当时的学术影响 | 第47-48页 |
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教学内容的价值 | 第47-48页 |
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教学过程中的学术研究 | 第48页 |
三、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术薪火 | 第48页 |
第二节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知名弟子及其学术成就 | 第48-52页 |
第三节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52-58页 |
一、以丰富的国学学识充实历史教学 | 第52-53页 |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 | 第53-55页 |
三、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 第55-56页 |
四、增强史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