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绘画尚“淡”观的审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开拓空间 | 第10-13页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六朝绘画尚“淡”观的历史溯源 | 第15-31页 |
第一节 老庄哲学中“淡”观念的萌芽 | 第15-22页 |
一、老子论“淡” | 第15-17页 |
二、庄子论“淡” | 第17-22页 |
第二节 玄学观念和佛学宗教中尚“淡”思想的发展 | 第22-26页 |
一、玄学观念与尚“淡”思想 | 第22-25页 |
二、佛学宗教与尚“淡”思想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六朝时期尚“淡”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6-31页 |
一、经济基础 | 第26-28页 |
二、政治制度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尚“淡”观在六朝绘画中的体现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六朝绘画作品中的尚淡艺术风格 | 第31-37页 |
一、人物画 | 第31-36页 |
二、山水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六朝绘画创作论中的尚淡原则 | 第37-41页 |
一、“传神”、“以形写神”与“淡” | 第38-39页 |
二、“澄怀味像”与“淡” | 第39-40页 |
三、“形者融灵”与“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六朝绘画批评论中的尚淡思想 | 第41-45页 |
一、“六法论”与“淡” | 第41-42页 |
二、“心师造化”与“淡” | 第42-44页 |
三、“格高而思逸”与“淡”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六朝绘画尚“淡”观的审美分析 | 第45-55页 |
第一节 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条件 | 第45-48页 |
一、六朝绘画尚“淡”观与审美距离 | 第45-46页 |
二、六朝绘画尚“淡”观与审美静观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体验 | 第48-51页 |
一、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想象 | 第48-49页 |
二、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情感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趣味 | 第51-55页 |
一、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价值 | 第51-52页 |
二、六朝绘画尚“淡”观中的审美意境 | 第52-55页 |
余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