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介孔复合金属氧化物三维结构的构筑与双金属纳米颗粒的限域调控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8页
    1.1 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25页
        1.1.1 介孔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第15-23页
        1.1.2 介孔金属氧化物的性质调控第23-25页
    1.2 介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应用研究第25-30页
        1.2.1 能量转换与存储第25-28页
        1.2.2 催化领域第28页
        1.2.3 气体传感器第28-30页
        1.2.4 生物医学领域第30页
    1.3 金属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第30-40页
        1.3.1 复合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第32-36页
        1.3.2 复合双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调控第36-38页
        1.3.3 复合双金属纳米颗粒的空间结构与催化性能的联系第38-39页
        1.3.4 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第39-40页
    1.4 复合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应用研究第40-43页
        1.4.1 催化领域第40-41页
        1.4.2 磁性方面第41-42页
        1.4.3 生物探针第42-43页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思路第43-45页
        1.5.1 立项依据第43-44页
        1.5.2 研究思路第44-45页
    1.6 参考文献第45-5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概述第58-69页
    2.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第58-60页
    2.2 实验所用设备与仪器第60-61页
    2.3 材料表征第61-63页
    2.4 催化性能表征第63-66页
        2.4.1 催化反应条件第63-65页
        2.4.2 催化性能分析第65-66页
    2.5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三章 三维大孔介孔复合金属氧化物的普适合成及其催化应用第69-106页
    3.1 引言第69-76页
    3.2 三维介孔氧化硅EP-FDU-12合成与模板剂去除第76-78页
        3.2.1 EP-FDU-12合成第76页
        3.2.2 模板剂F127去除第76页
        3.2.3 金前驱体AuP(Ph)_3Cl合成第76页
        3.2.4 AuNPs合成、定量、负载第76-78页
        3.2.5 Au/EP-FDU-12吸附动力学曲线测定第78页
    3.3 三维大孔介孔复合金属氧化物的普适性合成第78-79页
        3.3.1 一元样品合成第78-79页
        3.3.2 二元样品合成第79页
        3.3.3 三元样品合成第79页
    3.4 PdNPs与Pd催化剂合成第79-82页
        3.4.1 PdNPs合成、定量、负载第79-81页
        3.4.2 PdNPs催化剂焙烧第81-82页
    3.5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82-97页
    3.6 催化性能研究第97-100页
        3.6.1 傅-克烷基化反应第98-99页
        3.6.2 正已烷(VOC)催化氧化反应第99-100页
    3.7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第四章 三维介孔限域空间内复合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06-130页
    4.1 引言第106-107页
    4.2 载体合成第107-108页
        4.2.1 EP-FDU-12合成第107页
        4.2.2 SiO_2微球合成第107-108页
    4.3 NPs制备第108-110页
        4.3.1 AuNPs合成(5nm)第108页
        4.3.2 PdNPs合成第108页
        4.3.3 NiNPs合成、定量第108-109页
        4.3.4 PtNPs合成、定量第109-110页
    4.4 Au-Pd,Ni-Pd,Ni-Pt复合双金属催化剂制备第110-111页
        4.4.1 催化剂合成第110-111页
        4.4.2 催化剂焙烧第111页
    4.5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111-121页
    4.6 催化性能研究第121-125页
        4.6.1 抗氧化性能研究第121-122页
        4.6.2 正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第122-123页
        4.6.3 C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第123-125页
    4.7 参考文献第125-130页
第五章 调变初始纳米金尺寸实现金镍复合双金属的结构控制合成及应用第130-157页
    5.1 引言第130-132页
    5.2 不同尺寸AuNPs合成第132页
        5.2.1 Au(3.2 nm)与Au(5.2 nm)合成第132页
        5.2.2 Au(8.3 nm)合成第132页
        5.2.3 Au(11.2 nm)合成第132页
        5.2.4 AuNPs定量、负载第132页
    5.3 Ni纳米颗粒的合成第132-133页
        5.3.1 NiNPs的合成、定量、负载第132页
        5.3.2 Ni负载型催化剂的焙烧第132-133页
    5.4 双金属催化剂Au-Ni/EP-FDU-12合成第133页
    5.5 Au-Ni/EP-FDU-12催化剂焙烧第133页
    5.6 气相苯甲醇选择氧化反应性能研究第133-134页
    5.7 结果与讨论第134-153页
    5.8 参考文献第153-15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57-159页
    6.1 总结第157-158页
    6.2 展望第158-159页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弧焊机器人系统开发
下一篇:被动型氢原子钟氢原子束流量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