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断裂力学概述 | 第13-17页 |
1.1.1 断裂模型 | 第14-16页 |
1.1.2 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快速加载试验概述 | 第17-20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1 ALWSCFRC梁的断裂试验研究 | 第20页 |
1.3.2 ALWSCFSRC梁快速加载试验研究 | 第20-21页 |
1.4 特色与创新 | 第21页 |
1.4.1 断裂试验 | 第21页 |
1.4.2 快速加载试验 | 第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5.1 断裂试验梁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2 快速加载试验梁的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ALWSCFRC的配合比设计 | 第24-36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24-28页 |
2.1.1 水泥 | 第24页 |
2.1.2 粗骨料 | 第24-25页 |
2.1.3 细骨料 | 第25页 |
2.1.4 化学外加剂 | 第25-26页 |
2.1.5 水 | 第26页 |
2.1.6 矿物外加剂 | 第26页 |
2.1.7 纤维 | 第26-28页 |
2.2 配合比试验 | 第28-36页 |
2.2.1 试验配合比 | 第28-29页 |
2.2.2 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29-30页 |
2.2.3 劈裂抗拉强度 | 第30-31页 |
2.2.4 抗折强度 | 第31-32页 |
2.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3 ALWSCFRC梁的断裂试验研究 | 第36-54页 |
3.1 ALWSCFRC三点弯曲切口梁的制作 | 第37-39页 |
3.1.1 梁的尺寸、预制裂缝 | 第37-38页 |
3.1.2 三点弯曲切口梁试件的制作 | 第38-39页 |
3.2 断裂试验研究方案 | 第39-40页 |
3.2.1 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案 | 第39-40页 |
3.2.2 试验梁应变片的布置形式 | 第40页 |
3.3 试验步骤 | 第40-41页 |
3.4 试验现象 | 第41页 |
3.5 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5.1 试验破坏形态 | 第41-43页 |
3.5.2 试验曲线图 | 第43-46页 |
3.6 基于双K断裂参数的试验计算方法及结果 | 第46-50页 |
3.6.1 按照《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中的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3.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3.7 ALWSCC破坏机理和纤维增强机理 | 第50-52页 |
3.7.1 ALWSCC破坏机理 | 第50-52页 |
3.7.2 纤维增强机理 | 第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ALWSCFSRC梁的快速加载试验研究 | 第54-82页 |
4.1 ALWSCFSRC梁的设计 | 第54-55页 |
4.1.1 确定试验梁的尺寸 | 第54-55页 |
4.1.2 试验梁的浇筑和养护 | 第55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55-59页 |
4.2.1 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4.2.2 应变片的粘贴 | 第56页 |
4.2.3 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案 | 第56-59页 |
4.2.4 试验测量内容 | 第59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8页 |
4.3.1 静载试验梁的破坏形态 | 第59-60页 |
4.3.2 快速加载试验梁的破坏形态 | 第60-63页 |
4.3.3 荷载-时间曲线 | 第63-64页 |
4.3.4 挠度-时间曲线 | 第64-66页 |
4.3.5 荷载-挠度曲线 | 第66-68页 |
4.3.6 混凝土应变 | 第68-72页 |
4.3.7 跨中钢筋应变 | 第72-74页 |
4.3.8 裂缝宽度分析 | 第74-76页 |
4.3.9 抗弯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76-78页 |
4.4 刚度分析 | 第78-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1.1 断裂试验研究结论 | 第82页 |
5.1.2 快速加载试验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