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9-11页 |
(一) 前言 | 第12-15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15-28页 |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15-16页 |
2. 试剂来源 | 第16-17页 |
3. 所用仪器 | 第17页 |
4. 实验方法 | 第17-28页 |
4.1 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模型 | 第17-18页 |
4.2 运动康复训练 | 第18页 |
4.3 行为学测试 | 第18页 |
4.3.1 神经功能评分 | 第18页 |
4.3.2 Rota-rod转棒测试 | 第18页 |
4.4 大鼠脑立体定位注射及药物腹腔注射 | 第18-19页 |
4.4.1 逆转录病毒注射 | 第18-19页 |
4.4.2 荧光金注射 | 第19页 |
4.4.3 BrdU腹腔注射 | 第19页 |
4.4.4 AZA腹腔注射 | 第19页 |
4.5 冰冻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19页 |
4.6 研究断面及脑片选取 | 第19-20页 |
4.7 焦油紫(CV)染色与脑梗塞体积的检测 | 第20页 |
4.8 Fluoro-Jade B染色 | 第20页 |
4.9 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 | 第20-22页 |
4.9.1 Ne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0-21页 |
4.9.2 5'-me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1页 |
4.9.3 FG、TH及DNM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1-22页 |
4.10 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 | 第22-23页 |
4.10.1 GFP与FG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 | 第22页 |
4.10.2 5'-meC与GFAP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 | 第22页 |
4.10.3 BrdU与DCX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 | 第22-23页 |
4.11 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3-24页 |
4.11.1 GFP与NR2及D2L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3页 |
4.11.2 FG与NeuN及MAP2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3页 |
4.11.3 NeuN与DNMT1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3-24页 |
4.11.4 GFAP与DNMT1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4页 |
4.11.5 5'-meC与DNMT1,Caspase-3免疫荧光双标记 | 第24页 |
4.12 免疫荧光三标记 | 第24-26页 |
4.12.1 BrdU,NeuN及FG免疫荧光三标记 | 第24-25页 |
4.12.2 GFP,NeuN及FG免疫荧光三标记 | 第25页 |
4.12.3 5'-meC,DNMT1及GFAP免疫荧光三标记 | 第25页 |
4.12.4 DNMT1、GFAP及Nestin免疫荧光三标记 | 第25-26页 |
4.13 免疫印迹 | 第26-27页 |
4.13.1 蛋白提取 | 第26页 |
4.13.2 Western blot | 第26-27页 |
4.14 细胞计数及相关的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4.14.1 免疫组化单标细胞计数 | 第27页 |
4.14.2 免疫组化双标细胞计数 | 第27页 |
4.14.3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8-38页 |
1. 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纹状体及皮层新生神经元向黑质网状部投射的研究 | 第28-31页 |
1.1 荧光金注射位点的检测及其在不同脑区中的表达情况 | 第28-29页 |
1.2 缺血损伤纹状体新生神经元形成投射到黑质网状部 | 第29-30页 |
1.2.1 免疫荧光三标记BrdU~+-NeuN~+-FG~+ | 第29页 |
1.2.2 免疫荧光三标记GFP~+-FG~+-NeuN~+ | 第29-30页 |
1.3 缺血损伤纹状体新生神经元表达D2L和NR2 | 第30页 |
1.4 缺血损伤皮层新生神经元形成投射到黑质网状部 | 第30-31页 |
1.5 缺血损伤纹状体新生投射神经元占新生神经元的比例 | 第31页 |
2. 缺血后运动训练对缺血诱导新生神经元投射形成的影响 | 第31-34页 |
2.1 缺血后运动训练促进脑修复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 第32页 |
2.2 运动训练增加缺血侧纹状体及皮层投射神经元的数量 | 第32页 |
2.3 运动训练增加缺血侧纹状体及皮层新生投射神经元的数量 | 第32-33页 |
2.4 运动训练上调轴突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抑制Nogo-A表达 | 第33页 |
2.5 运动训练对缺血损伤侧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DNA甲基化在缺血损伤诱导神经发生中分子机制研究 | 第34-38页 |
3.1 缺血损伤引起纹状体内DNMT1细胞定位改变 | 第34-35页 |
3.2 缺血损伤脑内异位表达的DNMT1引起DNA甲基化水平升高 | 第35页 |
3.3 缺血损伤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伴随着DNA甲基化水平升高 | 第35页 |
3.4 异常的DNA甲基化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 第35-36页 |
3.5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 | 第36-38页 |
3.5.1 AZA部分抑制由缺血诱导的纹状体内DNA甲基化水平的升高 | 第36页 |
3.5.2 AZA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36页 |
3.5.3 AZA上调缺血损伤脑内神经分化相关蛋白及转录因子的表达 | 第36-37页 |
3.5.4 AZA促进缺血损伤脑内新生细胞的分化 | 第37页 |
3.5.5 AZA明显抑制缺血损伤脑内活化型Caspase-3的表达 | 第37-38页 |
(四) 讨论 | 第38-46页 |
1. 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对成年大鼠脑基底神经节环路的影响 | 第38-41页 |
1.1 脑内基底神经节环路的解剖学特点 | 第38页 |
1.2 缺血损伤对纹状体内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影响 | 第38-39页 |
1.3 缺血损伤对脑内纹状体-黑质通路的影响 | 第39-40页 |
1.4 缺血性脑损伤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40-41页 |
2. 缺血后运动训练促进脑内新生神经元投射形成及功能恢复机制分析 | 第41-44页 |
2.1 运动训练对缺血诱导神经新生的影响 | 第41页 |
2.2 运动训练对缺血损伤脑内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 第41-43页 |
2.3 运动训练对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DNA甲基化在缺血诱导神经发生中的作用 | 第44-46页 |
(五) 结论 | 第46-47页 |
(六) 图版说明 | 第47-62页 |
(七)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综述 | 第7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一:致谢 | 第82-83页 |
附二: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