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边(滑)坡的变形机制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边(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场地可利用评价方法 | 第13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 第15-28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5-19页 |
2.1.1 地理条件与交通 | 第15-16页 |
2.1.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6-19页 |
2.2 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 第19-2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2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2.2.3 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4-26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2.2.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7-28页 |
第3章 竹林沟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变形机制分析 | 第28-48页 |
3.1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3.1.1 滑坡边界特征 | 第30-32页 |
3.1.2 滑坡规模 | 第32页 |
3.1.3 滑坡形态特征 | 第32-33页 |
3.2 滑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33-35页 |
3.2.1 滑体 | 第33页 |
3.2.2 滑带 | 第33-34页 |
3.2.3 滑床 | 第34-35页 |
3.3 滑坡的形成演化与变形破坏特征 | 第35-42页 |
3.3.1 滑坡的形成演化 | 第35-37页 |
3.3.2 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37-42页 |
3.4 滑坡的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42-45页 |
3.4.1 滑坡的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3.4.2 滑坡变形机制分析 | 第44页 |
3.4.3 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 第44-45页 |
3.5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特性 | 第45-48页 |
3.5.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试验成果 | 第45-46页 |
3.5.2 滑带土体力学参数反演分析 | 第46-47页 |
3.5.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 第47-48页 |
第4章 竹林沟滑坡场地稳定性分析 | 第48-71页 |
4.1 极限平衡法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48-56页 |
4.1.1 计算模型及工况 | 第48-49页 |
4.1.2 计算方法与参数取值 | 第49-55页 |
4.1.3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评价 | 第55-56页 |
4.2 滑坡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56-61页 |
4.3 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71页 |
4.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3.2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分析 | 第62-65页 |
4.3.3 滑坡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65-67页 |
4.3.4 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67-71页 |
第5章 竹林沟滑坡场地地基稳定性分析 | 第71-83页 |
5.1 滑坡体上建筑物与地基 | 第71-72页 |
5.1.1 滑坡体上建筑物 | 第71页 |
5.1.2 滑坡体上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71-72页 |
5.1.3 滑坡体上已有建筑物持力层 | 第72页 |
5.2 地基与地表裂缝关系分析 | 第72-75页 |
5.2.1 裂缝在建筑物地基之外 | 第73-74页 |
5.2.2 裂缝在建筑物地基之内 | 第74-75页 |
5.3 建筑物地基沉降分析 | 第75-83页 |
5.3.1 无裂缝时地基沉降分析 | 第78-80页 |
5.3.2 多种裂缝下的地基沉降分析 | 第80-81页 |
5.3.3 地基出现裂缝时预防措施 | 第81-83页 |
第6章 竹林沟滑坡预防措施与场地可利用评价 | 第83-98页 |
6.1 滑坡预防措施 | 第83-90页 |
6.1.1 支挡工程 | 第83-87页 |
6.1.2 截排水沟设置 | 第87-89页 |
6.1.3 裂缝封闭 | 第89-90页 |
6.2 拟建民房地基与建筑物预防措施 | 第90-93页 |
6.2.1 地基预防措施 | 第90-92页 |
6.2.2 建筑预防措施 | 第92页 |
6.2.3 结构预防措施 | 第92-93页 |
6.3 场地可利用主要评价 | 第93-94页 |
6.3.1 滑坡场地稳定性方面评价 | 第93页 |
6.3.2 滑坡场地地基稳定性方面评价 | 第93-94页 |
6.4 场地可利用辅助方面评价 | 第94-98页 |
6.4.1 从极限稳定坡方面判断滑坡场地稳定性 | 第94-95页 |
6.4.2 从不同发育阶段滑坡的地貌特征判断滑坡场地稳定性 | 第95页 |
6.4.3 从滑动因素变动方面评价 | 第95-96页 |
6.4.4 从滑动迹象方面评价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