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一、规范地方立法权力 | 第12页 |
二、为地方立法的立、改、废提供依据 | 第12页 |
三、检验地方立法实效,提高地方立法效益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概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性质和特征 | 第16-17页 |
一、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性质 | 第16页 |
二、地方立法后评估的特征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成文法自身的局限性 | 第18页 |
二、法的实效理论 | 第18-19页 |
三、立法过程理论 | 第19页 |
第四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价值 | 第19-22页 |
一、检验地方立法实效,提高地方立法效益 | 第19-20页 |
二、实现科学立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第20页 |
三、推进立法体制的不断改革 | 第20页 |
四、为地方立法的存、改、废提供依据 | 第20-21页 |
五、推进公民的广泛参与,促进立法民主化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实践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 第22-27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实践现状 | 第22-25页 |
一、法律方面 | 第22-23页 |
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方面 | 第23页 |
三、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实践状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评估主体相对单一 | 第25页 |
二、评估工作启动时间上的随意性 | 第25页 |
三、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 第25页 |
四、评估标准不统一 | 第25-26页 |
五、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化不完善 | 第26页 |
六、地方立法后评估理论基础依然薄弱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广州市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报告 | 第27-30页 |
一、基本做法和总体评价 | 第27-28页 |
二、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研究报告的个案分析 | 第30-32页 |
一、基本做法和整体评价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国外借鉴 | 第32-40页 |
第一节 英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4-37页 |
一、英国立法后评估主体 | 第35页 |
二、实施时间的长短是英国评估对象选择的重要依据 | 第35-36页 |
三、英国“磋商-审查-分析”的评估程序 | 第36页 |
四、英国立法后评估的评价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日本的立法后评估沿革 | 第37-40页 |
一、制度介绍 | 第37-38页 |
二、制度评价及借鉴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完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原则 | 第40-41页 |
一、客观性原则 | 第40页 |
二、科学性原则 | 第40-41页 |
三、民主性原则 | 第41页 |
四、实效性原则 | 第41页 |
五、全面性原则 | 第41页 |
第二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主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对象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指标 | 第43-45页 |
一、设立评估指标应当考虑的因素 | 第43-44页 |
二、地方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方法 | 第45-47页 |
一、社会学评估方法 | 第45-46页 |
二、经济学评估方法 | 第46-47页 |
第六节 地方立法后评估的程序 | 第47-49页 |
一、评估的前期准备 | 第47页 |
二、评估的操作过程 | 第47页 |
三、评估的最终结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