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1.4.3 系统分析法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 | 第20-26页 |
2.1 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0-21页 |
2.1.1 环境群体性事件概念 | 第20页 |
2.1.2 现阶段环境群体性事件特点 | 第20-21页 |
2.1.3 环境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 第21页 |
2.2 舆情引导概述 | 第21-22页 |
2.2.1 舆情引导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2 舆情引导的特点 | 第22页 |
2.3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2-25页 |
2.3.1 首因效应理论 | 第22-23页 |
2.3.2 把关人理论 | 第23-24页 |
2.3.3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4页 |
2.3.4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河源电厂二期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 第26-37页 |
3.1 河源电厂二期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发展过程 | 第26-30页 |
3.1.1 事件发酵期 | 第26-28页 |
3.1.2 事件爆发期 | 第28-30页 |
3.1.3 事件平息期 | 第30页 |
3.2 舆论热点 | 第30-34页 |
3.2.1 民间舆论:民众质疑,反对电厂二期建设 | 第31-32页 |
3.2.2 政府回应:会科学决策 | 第32页 |
3.2.3 主流媒体报道:围绕事件本身报道 | 第32-33页 |
3.2.4 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声音:号召反对 | 第33-34页 |
3.2.5 其他网友评论:对河源市民抵制电厂有些不理解 | 第34页 |
3.3 关于河源电厂二期项目以及群体事件的看法调查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河源政府应对电厂二期事件的舆情引导措施分析 | 第37-44页 |
4.1 可取方面 | 第37-38页 |
4.1.1 事件发生时政府官员及时现身 | 第37页 |
4.1.2 事后通过新兴自媒体及时回应 | 第37-38页 |
4.1.3 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 | 第38页 |
4.2 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4.2.1 事前信息公开不透明及时,引发民众疑虑 | 第38-39页 |
4.2.2 事前对自媒体影响力不够重视,失去主导权 | 第39-40页 |
4.2.3 没有效监测舆情,错失化解良机 | 第40页 |
4.3 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4.3.1 河源政府控制官方媒体报道 | 第40-41页 |
4.3.2 政府事前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 第41-42页 |
4.3.3 自媒体的应用影响事件的发展 | 第42页 |
4.3.4 舆情引导机制还不完善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河源案例对完善环境群体事件中的舆情引导措施的启示 | 第44-51页 |
5.1 制定环境群体性事件阶段性的舆情引导措施 | 第44-46页 |
5.1.1 舆情发酵阶段政府信息需要及时介入 | 第44-45页 |
5.1.2 舆情爆发阶段主流媒体需要快速报道 | 第45-46页 |
5.1.3 舆情平息阶段官方消息需要跟踪报道 | 第46页 |
5.2 建立的舆情监测长效机制 | 第46-48页 |
5.2.1 成立舆情引导小组 | 第46-47页 |
5.2.2 制定舆情处置工作预案 | 第47页 |
5.2.3 建立舆情监测日常工作机制 | 第47-48页 |
5.3 发挥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作用 | 第48-49页 |
5.3.1 合理应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 第48页 |
5.3.2 主动搭建民众利益诉求平台 | 第48-49页 |
5.4 充分认识自媒体的重要性 | 第49-50页 |
5.4.1 科学认识和运用自媒体 | 第49页 |
5.4.2 争取意见领袖的理解和支持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