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己内酰胺废水的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1.1.1 己内酰胺概况 | 第12页 |
1.1.2 己内酰胺生产工艺 | 第12-13页 |
1.1.3 己内酰胺废水特点及处理现状 | 第13-15页 |
1.2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 第15-23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5-18页 |
1.2.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8-23页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6-29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29-33页 |
2.2.1 己内酰胺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2.2 蛋白质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3 关键酶活力的测定 | 第30页 |
2.2.4 比耗氧速率 | 第30-31页 |
2.2.5 污泥沉降性能 | 第31页 |
2.2.6 环境扫描电镜 | 第31-32页 |
2.2.7 其它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己内酰胺生物降解及氮的变化规律 | 第33-47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己内酰胺降解序批式实验 | 第34页 |
3.1.2 己内酰胺降解驯化实验 | 第34-35页 |
3.2 生物降解过程中己内酰胺降解效果研究 | 第35-39页 |
3.2.1 序批式运行过程中己内酰胺的降解 | 第35-37页 |
3.2.2 驯化过程中己内酰胺的降解 | 第37-39页 |
3.3 生物降解过程中氮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39-43页 |
3.3.1 序批式运行过程中氮的变化规律 | 第39-42页 |
3.3.2 驯化过程中氮的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3.4 零价铁强化生物降解过程中氮的去除研究 | 第43-46页 |
3.4.1 零价铁强化序批式运行过程中氮的去除研究 | 第43-44页 |
3.4.2 零价铁强化驯化过程中氮的去除研究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47-74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1.1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驯化实验 | 第48-49页 |
4.1.2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反应最优反应条件选取实验 | 第49页 |
4.1.3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反应机理探究实验 | 第49-51页 |
4.2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驯化过程中氮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4.3 污泥基本性质变化 | 第52-55页 |
4.3.1 污泥表观 | 第52-53页 |
4.3.2 污泥含铁量 | 第53页 |
4.3.3 污泥性能指标 | 第53-54页 |
4.3.4 污泥粒径 | 第54页 |
4.3.5 污泥结构和形态 | 第54-55页 |
4.4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最优反应条件选取 | 第55-64页 |
4.4.1 反应pH的确定 | 第55-58页 |
4.4.2 反应C/N的确定 | 第58-62页 |
4.4.3 反应DO的确定 | 第62-64页 |
4.4.4 最优条件反应 | 第64页 |
4.5 零价铁强化生物脱氮反应机理探究 | 第64-73页 |
4.5.1 零价铁化学作用对生物脱氮的贡献 | 第65页 |
4.5.2 零价铁强化作用机制解析 | 第65-67页 |
4.5.3 同化作用对生物脱氮的贡献 | 第67-69页 |
4.5.4 同步硝化反硝化对生物脱氮的贡献 | 第69-71页 |
4.5.5 生物脱氮反应关键酶活性 | 第71-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锦纶厂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处理研究 | 第74-83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5.1.1 实验用水 | 第75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5.2.1 水质分析 | 第76-77页 |
5.2.2 生物法直接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 第77-79页 |
5.2.3 铁碳微电解组合生物法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 第79-81页 |
5.2.4 己内酰胺去除效果 | 第81页 |
5.2.5 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脱氮工艺的提出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结论 | 第83-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