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农用地分等国外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1.2.2 农用地分等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1.2.3 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2 农用地分等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2.1 农用地概念 | 第18页 |
2.2 农用地分等思路 | 第18-19页 |
2.3 农用地分等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3.1 土地肥力理论 | 第19页 |
2.3.2 地租理论 | 第19页 |
2.3.3 区位理论 | 第19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3 研究区农用地分等 | 第21-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3.2 研究区农用地分等数据与技术参数 | 第23-26页 |
3.2.1 基础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3.2.2 外业补充调查 | 第24页 |
3.2.3 确定分等单元 | 第24-25页 |
3.2.4 确定研究区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 第25-26页 |
3.2.5 确定研究区标准耕作制度 | 第26页 |
3.2.6 确定研究区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 第26页 |
3.3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定 | 第26-29页 |
3.3.1 光温生产潜力的确定 | 第26-27页 |
3.3.2 指定作物的产量系数比 | 第27页 |
3.3.3 计算因素指标分值 | 第27-28页 |
3.3.4 分指定作物计算自然质量分 | 第28页 |
3.3.5 计算指定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 | 第28-29页 |
3.3.6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 第29页 |
3.3.7 国家级等别转换 | 第29页 |
3.4 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划定 | 第29-30页 |
3.4.1 计算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 | 第29-30页 |
3.4.2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 第30页 |
3.4.3 国家级等别转换 | 第30页 |
3.5 农用地经济等别的划定 | 第30-31页 |
3.5.1 计算指定作物经济等指数 | 第30-31页 |
3.5.2 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 第31页 |
3.5.3 国家级别转换 | 第31页 |
3.6 研究区农用地分等技术特点 | 第31-33页 |
4 研究区农用地分等成果与成因分析 | 第33-46页 |
4.1 招远市农用地分等成果 | 第33-36页 |
4.1.1 自然质量等别的划定结果 | 第33-34页 |
4.1.2 利用等别的划定结果 | 第34-35页 |
4.1.3 经济等别的划定结果 | 第35-36页 |
4.2 招远市农用地分等成果特点分析 | 第36-39页 |
4.3 招远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前后对比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分等参数变化 | 第40页 |
4.3.2 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4.3.3 等别构成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4.3.4 平均等别对比分析 | 第42页 |
4.3.5 各层次等别分布对比分析 | 第42页 |
4.4 招远市农用地等别变化成因分析 | 第42-43页 |
4.4.1 缺少市场引导,利用结构有待优化 | 第43页 |
4.4.2 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受限 | 第43页 |
4.4.3 重用轻养,农用地质量有待提高 | 第43页 |
4.4.4 农用地使用权分散,缺乏集约规模经营 | 第43页 |
4.5 加强农用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 第43-46页 |
4.5.1 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用地质量管理 | 第44页 |
4.5.2 加大投入,改善土壤条件 | 第44页 |
4.5.3 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 第44-45页 |
4.5.4 规范农用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第45页 |
4.5.5 构建农用地质量的监督监测体系 | 第45-46页 |
5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的应用 | 第46-57页 |
5.1 耕地占补平衡与农用地分等的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5.2 应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等级折算系数内涵 | 第47-48页 |
5.3 耕地占补折算系数建立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5.4 等级折算系数体系建立技术思路 | 第49页 |
5.5 等级折算系数体系建立过程 | 第49-56页 |
5.5.1 基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等级折算系数 | 第49-51页 |
5.5.2 基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等级折算系数 | 第51-52页 |
5.5.3 基于农用地经济等指数计算等级折算系数 | 第52-54页 |
5.5.4 基于农用地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计算等级折算系数 | 第54-56页 |
5.6 不同等指数下的结果比较 | 第56-57页 |
6 讨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6.1 讨论 | 第57-5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