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汇总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3页 |
1.1 宫颈癌及其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1.2 人乳头瘤病毒 | 第19-20页 |
1.2.1 病毒概述 | 第19页 |
1.2.2 病毒的致病性 | 第19页 |
1.2.3 病毒的分类 | 第19-20页 |
1.3 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基于细胞水平的检测 | 第20-21页 |
1.3.2 基于分子水平的检测 | 第21页 |
1.4 等温扩增检测技术 | 第21-28页 |
1.4.1 LAMP技术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1.4.2 LAMP技术反应原理 | 第22-24页 |
1.4.3 LAMP引物设计原则 | 第24-26页 |
1.4.4 LAMP方法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26页 |
1.4.5 LAMP反应的结果判断方法 | 第26页 |
1.4.6 荧光指示剂钙黄绿素 | 第26-27页 |
1.4.7 LAMP方法扩增核酸的优点 | 第27-28页 |
1.4.8 LAMP方法的应用简介 | 第28页 |
1.5 反向杂交检测技术 | 第28-30页 |
1.5.1 反向杂交技术方法概述及基本特点 | 第28-29页 |
1.5.2 反向杂交方法反应原理 | 第29页 |
1.5.6 反向杂交方法扩增核酸的特点 | 第29页 |
1.5.7 反向杂交方法的应用简介 | 第29-30页 |
1.6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 第30-32页 |
1.6.1 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概述及基本特点 | 第30页 |
1.6.2 荧光定量PCR方法反应原理 | 第30-31页 |
1.6.3 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核酸的特点 | 第31页 |
1.6.4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应用简介 | 第31-32页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2-33页 |
1.7.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7.2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2 HPV标准品的制备与鉴定 | 第33-48页 |
2.1 实验材料、主要设备和仪器设备 | 第33-3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2.2.1 病毒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2.2.2 基因序列分析和型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6-38页 |
2.2.3 感受态细胞DH5а 的制备 | 第38页 |
2.2.4 病毒阳性质粒的构建 | 第38-40页 |
2.2.5 菌液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2.2.6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1页 |
2.2.7 重组质粒浓度及拷贝数的换算 | 第41-4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2.3.1 目的片段电泳鉴定结果 | 第42-45页 |
2.3.2 标准质粒测序鉴定 | 第45-47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3 LAMP体系的建立 | 第48-71页 |
3.1 实验材料、主要设备和仪器设备 | 第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1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48-52页 |
3.2.2 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52页 |
3.2.3 LAMP反应的灵敏度实验操作 | 第52页 |
3.2.4 LAMP反应的特异性实验操作 | 第5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2-71页 |
3.3.1 LAMP体系的优化 | 第52-55页 |
3.3.2 LAMP方法的特异性 | 第55-68页 |
3.3.3 LAMP方法的灵敏度 | 第68-71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71页 |
4 反向杂交体系的建立 | 第71-76页 |
4.1 实验材料、主要设备和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71-72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4.2.1 反向杂交方法的探针设计 | 第72-73页 |
4.2.2 反向杂交方法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73-7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5页 |
4.3.1 反向杂交方法的特异性 | 第75页 |
4.3.2 反向杂交方法的灵敏度 | 第75页 |
4.3.3 反向杂交方法的临床样本检测 | 第75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75-76页 |
5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76-81页 |
5.1 实验材料、主要设备和仪器设备 | 第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76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7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5.2.1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Taqman探针设计 | 第76-78页 |
5.2.2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78-7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9-81页 |
5.3.1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 | 第79页 |
5.3.2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 | 第79-80页 |
5.3.3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临床样本检测 | 第80-81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81页 |
6 HPV病毒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 | 第81-83页 |
7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83-86页 |
7.1 总结 | 第83-84页 |
7.2 创新点 | 第84-85页 |
7.3 课题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103页 |
1、反向杂交体系优化实验结果 | 第90-98页 |
2、PCR-反向杂交方法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98-100页 |
3、qPCR方法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100-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