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有机絮凝剂种类概述 | 第14-15页 |
1.3 引发聚合方式 | 第15-16页 |
1.3.1 热引发聚合 | 第15页 |
1.3.2 辐射引发聚合 | 第15页 |
1.3.3 微波引发聚合 | 第15-16页 |
1.3.4 光引发聚合 | 第16页 |
1.4 絮凝机理 | 第16-18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6.1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低压紫外光引发PAMC的制备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3.1 絮凝剂的合成方法 | 第23页 |
2.3.2 共聚物固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3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4.1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2 阳离子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3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4 紫外光照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5 反应体系pH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8页 |
2.5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2.5.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28-29页 |
2.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PAMC的结构表征和聚合反应机理探究 | 第31-44页 |
3.1 表征材料、仪器和方法 | 第31-32页 |
3.1.1 表征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表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3 表征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 结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2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2.5 差热-热重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2.6 Zeta电位测定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2.7 聚合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3.3 聚合反应机理探究 | 第39-43页 |
3.3.1 链引发过程 | 第40页 |
3.3.2 链增长过程 | 第40-42页 |
3.3.3 链终止过程 | 第42页 |
3.3.4 链转移过程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PAMC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44-90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4.3.1 针对高岭土悬浊液颗粒的絮凝去除 | 第45-46页 |
4.3.2 针对溶解性有机物腐殖酸的絮凝去除 | 第46-48页 |
4.3.3 针对高岭土和腐殖酸混合液的絮凝去除 | 第48页 |
4.4 对高岭土悬浊液水样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48-70页 |
4.4.1 pH和投加量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8-53页 |
4.4.2 初始浓度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搅拌转速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沉淀时间对高岭土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6 上清液Zeta电位变化分析 | 第57-58页 |
4.4.7 絮凝动力学分析 | 第58-60页 |
4.4.8 絮凝去除高岭土悬浊液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 第60-70页 |
4.5 对腐殖酸水样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70-81页 |
4.5.1 pH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2 初始浓度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3 絮凝剂阳离子度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4 搅拌转速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4.5.5 搅拌时间对腐殖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74页 |
4.5.6 絮凝去除腐殖酸正交实验分析 | 第74-77页 |
4.5.7 絮体分形维数分析 | 第77-80页 |
4.5.8 絮凝结果三维荧光分析 | 第80-81页 |
4.6 对高岭土-腐殖酸混合水样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81-85页 |
4.6.1 pH和投加量对混合水样中高岭土和腐殖酸去除的影响 | 第81-84页 |
4.6.2 絮凝结果的三维荧光分析 | 第84-85页 |
4.7 絮凝机理总结 | 第85-88页 |
4.7.1 高岭土的絮凝机理 | 第85-86页 |
4.7.2 腐殖酸的絮凝机理 | 第86-87页 |
4.7.3 高岭土-腐殖酸混合液的絮凝机理 | 第87-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1页 |
5.3 建议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