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徽州历史文化名街形态及临街界面分析--以屯溪老街和渔梁老街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一般方法第18页
        1.4.2 技术方法第18-19页
    1.5 论文框架第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历史商业街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21-37页
    2.1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1-28页
        2.1.1 街道定义(区别于道路)第21-23页
        2.1.2 街道界面第23-28页
    2.2 国外研究综述第28-32页
    2.3 国内研究综述第32-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历史商业街临街界面形态要素归纳研究第37-44页
    3.1 临街界面形态要素分类第37-38页
    3.2 界定要素第38-40页
        3.2.1 宽高比(D/H)第38-39页
        3.2.2 面宽比(W/D)第39页
        3.2.3 界面密度第39页
        3.2.4 贴线率第39-40页
    3.3 立面要素第40-41页
        3.3.1 门窗第40-41页
        3.3.2 栏杆、阳台第41页
        3.3.3 墙体第41页
    3.4 附加物要素第41-42页
        3.4.1 招牌、海报、匾额第41页
        3.4.2 空调、热水器、配电箱第41-42页
        3.4.3 屋檐、遮蔽物、雨棚第42页
    3.5 环境要素第42-43页
        3.5.1 灯光第42页
        3.5.2 绿化第42-43页
        3.5.3 公共设施第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屯溪老街及渔梁老街现状调查分析第44-57页
    4.1 屯溪老街的发展历史第44-46页
        4.1.1 地理位置、现状人口及用地第44页
        4.1.2 屯溪老街历史沿革第44-46页
    4.2 屯溪老街临街界面形态调查第46-50页
        4.2.1 界定要素第46-48页
        4.2.2 立面要素第48-49页
        4.2.3 附加物要素第49页
        4.2.4 环境要素第49-50页
    4.3 渔梁老街的发展历史第50-52页
        4.3.1 地理位置、现状人口及用地第50-51页
        4.3.2 渔梁老街历史沿革第51-52页
    4.4 渔梁老街临街界面形态调查第52-56页
        4.4.1 界定要素第52-54页
        4.4.2 立面要素第54页
        4.4.3 附加物要素第54-55页
        4.4.4 环境要素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构建徽州历史商业街界面形态参照模式第57-61页
    5.1 参照模式基本思路第57-58页
        5.1.1 参照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第57页
        5.1.2 参照模式构建的基本方法第57-58页
    5.2 参照模式架构与内容第58-59页
    5.3 参照模式在徽州历史商业街适应性保护和有机更新中的应用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第61-63页
    6.1 论文的创新点第61页
        6.1.1 视角的创新第61页
        6.1.2 方法的创新第61页
    6.2 论文的局限性第61-62页
    6.3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opula函数的CPI相关性分析及模糊预测
下一篇:银川综合保税区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