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湿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制备及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染料废水第10-12页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其特征第10页
        1.1.2 染料废水的危害第10-11页
        1.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1-12页
    1.2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第12-14页
        1.2.1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的产生及发展第12-13页
        1.2.2 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催化剂的制备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1 催化剂制备研究第15页
        1.3.2 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条件研究第15页
        1.3.3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1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第17-23页
    2.1 实验试剂、仪器第17-18页
        2.1.1 实验试剂第17-18页
        2.1.2 实验仪器第18页
    2.2 实验方法第18-20页
        2.2.1 催化剂的制备第18-19页
        2.2.2 改性催化剂的制备第19-20页
        2.2.3 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第20页
        2.2.4 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最佳实验条件第20页
    2.3 分析测定方法第20-23页
        2.3.1 酸性红88吸光度测定第20页
        2.3.2 废水目标处理物脱色率第20-21页
        2.3.3 酸性红88浓度的测定第21页
        2.3.4 催化剂SEM分析第21页
        2.3.5 催化剂BET分析第21页
        2.3.6 催化剂XRD分析第21-23页
3 催化剂制备研究第23-40页
    3.1 单活性组分催化剂制备研究第23-28页
        3.1.1 载体的优选第23页
        3.1.2 活性组分种类及浓度的确定第23-25页
        3.1.3 浸渍温度的确定第25-26页
        3.1.4 焙烧条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的确定第26-28页
    3.2 催化剂制备的改性研究第28-33页
        3.2.1 改性方法的确定第28-29页
        3.2.2 第二活性组分种类及配比的确定第29-31页
        3.2.3 焙烧温度的确定第31-32页
        3.2.4 焙烧时间的确定第32-33页
    3.3 催化剂表征第33-38页
        3.3.1 催化剂SEM分析第33-35页
        3.3.2 催化剂BET分析第35-37页
        3.3.3 催化剂XRD分析第37-38页
    3.4 两种催化剂的比较分析第38页
    3.5 小结第38-40页
4 湿式催化氧化处理酸性红88染料废水实验研究第40-52页
    4.1 以铁/锂硅粉为催化剂第40-46页
        4.1.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0-41页
        4.1.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1页
        4.1.3 反应pH值得影响第41-42页
        4.1.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2-43页
        4.1.5 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3-44页
        4.1.6 正交实验第44-46页
    4.2 以铁+锌/锂硅粉为催化剂第46-51页
        4.2.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6-47页
        4.2.2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7页
        4.2.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7-48页
        4.2.4 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8-49页
        4.2.5 正交实验第49-51页
    4.3 小结第51-52页
5 湿式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第52-64页
    5.1 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第52-53页
    5.2 以铁/锂硅粉为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动力学研究第53-58页
        5.2.1 曲线拟合第53-57页
        5.2.2 反应动力学各因素求解第57-58页
    5.3 以铁+锌/锂硅粉为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动力学研究第58-63页
        5.3.1 曲线拟合第58-62页
        5.3.2 反应动力学各因素求解第62-63页
    5.4 小结第63-64页
6 结论及建议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页
    6.2 建议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藏蒙汉初中生人格、友谊质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下一篇:职校技能竞赛选手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应激应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