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年例的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年例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 第15-30页 |
1.1 年例 | 第15-16页 |
1.2 年例的起源 | 第16-22页 |
1.2.1 起源的史籍记载 | 第17-18页 |
1.2.2 起源的民间传说 | 第18-22页 |
1.3 本土历史名人的文化传承 | 第22-30页 |
1.3.1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冼太夫人价值传承 | 第23-24页 |
1.3.2 舍利取义的潘仙价值称颂 | 第24-26页 |
1.3.3 崇德重义的价值诠释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年例的民俗文化 | 第30-54页 |
2.1 年例的祭祀文化 | 第30-34页 |
2.1.1 世代传承的年例祭祀 | 第30-32页 |
2.1.2 年例的祭祀文化圈 | 第32-34页 |
2.2 年例的祭祀仪式 | 第34-41页 |
2.2.1 传统祭神仪式神圣性的弱化 | 第35-37页 |
2.2.2 现代表演仪式娱人性的强化 | 第37-41页 |
2.3 年例人文关怀的新风尚 | 第41-44页 |
2.3.1 温暖的爱心关怀 | 第42-43页 |
2.3.2 独特的文艺熏陶与教育 | 第43-44页 |
2.3.3 时尚健康的文体活动 | 第44页 |
2.4 年例的筵席风情 | 第44-54页 |
2.4.1 年例人情的载体——美食 | 第45-48页 |
2.4.2 流动的筵席人情 | 第48-50页 |
2.4.3 从亲缘到“业缘”的价值延伸 | 第50-54页 |
第三章 年例的网络诗歌文学时尚与文化认同 | 第54-70页 |
3.1 年例的网络诗歌文学时尚 | 第54-57页 |
3.1.1 年例网络诗歌的诞生 | 第54-56页 |
3.1.2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征文比赛创作 | 第56-57页 |
3.2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的主要特征 | 第57-62页 |
3.2.1 年例诗歌文学热闹喜庆的总风貌 | 第57-58页 |
3.2.2 创作主体的退隐性与单一性 | 第58-59页 |
3.2.3 体裁的多样性 | 第59页 |
3.2.4 内容的全面不细 | 第59-60页 |
3.2.5 创作时间的集中性 | 第60-62页 |
3.3 年例网络诗歌文学的价值认同 | 第62-70页 |
3.3.1 对年例的歌颂 | 第63-64页 |
3.3.2 对故乡的眷恋 | 第64-65页 |
3.3.3 睦邻友亲的价值认同 | 第65-66页 |
3.3.4 独特的历史名人意象 | 第66-67页 |
3.3.5 典型的文学形象组合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年例的文化价值展望 | 第70-76页 |
4.1 年例与当代文化的适应 | 第70-72页 |
4.1.1 研究机构的设立 | 第70-71页 |
4.1.2 群众性年例文艺活动的繁荣 | 第71-72页 |
4.2 “茂名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第72-73页 |
4.2.1 “茂名经济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第72-73页 |
4.2.2 “茂名文化梦”有力支撑中国梦 | 第73页 |
4.3 “一带一路”战略下年例的文化价值优势 | 第73-76页 |
4.3.1 对冼太文化的认同促进国际交流 | 第74页 |
4.3.2 年例的文化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84页 |
附录1 | 第84-92页 |
附录2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