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分子印迹技术介绍 | 第11-15页 |
1.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1.2 分子印迹技术类型 | 第11-12页 |
1.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1.2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 第15-24页 |
1.2.1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1.2.2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应用 | 第21-24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7页 |
1.3.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35页 |
2.1 实验用品 | 第27-29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2 试剂的精制 | 第28-29页 |
2.2 西维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1 自组装 | 第29页 |
2.2.2 硅胶表面涂敷 | 第29-30页 |
2.2.3 聚合反应 | 第30页 |
2.2.4 洗脱 | 第30页 |
2.3 西维因液相色谱峰和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2.4 西维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第31-32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1-32页 |
2.4.3 热重分析 | 第32页 |
2.4.4 BET比表面积测定 | 第32页 |
2.5 西维因表面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评价 | 第32-33页 |
2.5.1 SMIPs的制备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2 SMIPs吸附测试条件优化 | 第33页 |
2.6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吸附性能评价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SMIPs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55页 |
3.1 SMIPs的表征 | 第35-42页 |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MIPs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3.1.2 热失重分析 | 第36-37页 |
3.1.3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37-38页 |
3.1.4 BET比表面积测定 | 第38-42页 |
3.2 SMIPs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 第42-47页 |
3.2.1 聚合方法对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功能单体类型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功能单体/印迹分子比例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3.2.4 交联剂的量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5 硅胶表面涂覆量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 SMIPs吸附条件优化 | 第47-51页 |
3.3.1 吸附时间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吸附剂用量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吸附温度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4 吸附液浓度对SM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1-53页 |
3.4.1 聚氯乙烯用量对分子印迹膜的吸附性能影响 | 第51-52页 |
3.4.2 SMIPs用量对分子印迹膜的吸附性能影响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SMIPs的平衡吸附理论与动力学研究 | 第55-65页 |
4.1 分子印迹平衡吸附理论 | 第55-59页 |
4.1.1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 第55-57页 |
4.1.2 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57-59页 |
4.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9-62页 |
4.2.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4.2.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60-62页 |
4.3 Scatchard模型分析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