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13-15页 |
1.5.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5-23页 |
2.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 第15-16页 |
2.2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 第16-19页 |
2.3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权建设思想 | 第19-20页 |
2.3.2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第20-21页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第21-23页 |
3.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现状 | 第23-26页 |
3.1 高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现状 | 第23-24页 |
3.1.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网络影响力 | 第23页 |
3.1.2 安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 第24页 |
3.3 高校思政理论课现状调查 | 第24-25页 |
3.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现状 | 第25-26页 |
4.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6-29页 |
4.1 西方文化霸权对话语权的冲击 | 第26页 |
4.2 市场经济价值追求多样化挑战话语权的威信 | 第26-27页 |
4.3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效果 | 第27页 |
4.4 高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需要加强 | 第27-29页 |
4.4.1 信息网络的发展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 第27-28页 |
4.4.2 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 | 第28-29页 |
5.加强安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高话语权建设的对策 | 第29-34页 |
5.1 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 | 第29-30页 |
5.1.1 加强教师团队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理论课程话语权解释力 | 第29页 |
5.1.2 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增强理论课话语权渗透力 | 第29-30页 |
5.2 创新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话语权新平台 | 第30-31页 |
5.2.1 加强安徽高校官方网站的创建,占领实行话语权的新阵地 | 第30页 |
5.2.2 丰富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性 | 第30-31页 |
5.3 建设由教师引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 | 第31-33页 |
5.3.1 培养学生兴趣,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 第31-32页 |
5.3.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第32页 |
5.3.3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 第32-33页 |
5.4 完善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机制 | 第33-34页 |
5.4.1 建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奖惩机制 | 第33页 |
5.4.2 建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效果的评价系统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附件一 安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效果问卷调查 | 第37-40页 |
附件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调查问卷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