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 现实意义 | 第7-8页 |
2.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第二章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生态保护的必然性 | 第11-13页 |
一、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11-12页 |
二、推进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2-13页 |
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选择 | 第13页 |
第三章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生态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13-1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13-15页 |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 第13-14页 |
2. 若想改造世界必须先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 | 第14-15页 |
3.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 第15页 |
(二)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 第15-16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思想 | 第16-17页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 第17-18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18-20页 |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 第18-19页 |
(二)众生平等的思想 | 第19-20页 |
(三)道法自然的思想 | 第20页 |
第四章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 | 第20-23页 |
一、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 第21页 |
二、资源约束下的小农生产模式 | 第21页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严重不够 | 第21-22页 |
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体系不健全 | 第22页 |
五、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 第22-23页 |
第五章 强化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生态保护的路径探析 | 第23-28页 |
一、转变农村生态治理思维,变堵为疏 | 第23-25页 |
二、重视引导农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 第25-27页 |
(一)加强农民权利观培育 | 第25-26页 |
(二)加强农民生态伦理观教育 | 第26页 |
(三)加强农民责任感教育 | 第26-27页 |
三、推进农村生保护的法治建设 | 第27页 |
(一)建立并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为农村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 第27页 |
(二)加大农村执法力度,实行科学执法、文明执法 | 第27页 |
四、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作用 | 第27-28页 |
(一)基层群众自治 | 第27-28页 |
(二)农民合作组织 | 第2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