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 现实需要 | 第9页 |
2. 保护与更新的困境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9-11页 |
2. 骑楼 | 第11-13页 |
3. 文化景观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四)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6页 |
1. 骑楼 | 第14-15页 |
2. 历史街区 | 第15页 |
3. 文化景观 | 第15页 |
4.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 第15页 |
5. 可持续发展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二、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概述 | 第19-25页 |
(一) 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 | 第19-20页 |
1. 岭南历史、文化背景 | 第19页 |
2. 商业的发展及变迁 | 第19-20页 |
3. 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 第20页 |
(二) 骑楼街区的物态表现 | 第20-23页 |
1. 城市肌理 | 第20-21页 |
2. 街巷空间 | 第21页 |
3. 空间分析 | 第21-22页 |
4. 建筑特色 | 第22-23页 |
(三) 骑楼文化景观的特征及价值 | 第23-25页 |
1. 文化景观特征 | 第23-24页 |
2. 景观价值及文化价值 | 第24-25页 |
三、骑楼历史街区改造现状及问题 | 第25-35页 |
(一) 国内骑楼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 第25-31页 |
1. 厦门骑楼历史街区的“成片改造”方式 | 第25-27页 |
2. 广州骑楼街区的“高强度”改造方式 | 第27-29页 |
3. 北海老城“渐进式”改造方式 | 第29-30页 |
4. 梧州骑楼城“整旧如旧”的改造方式 | 第30-31页 |
(二) 总结与反思 | 第31-34页 |
1. 设计目标的形式化 | 第31-33页 |
2. 设计表达的符号化 | 第33页 |
3. 特定类型设计研究途径探讨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四、岭南骑楼历史街区的建筑类型学研究 | 第35-57页 |
(一) 建筑类型学理论及方法 | 第35-40页 |
1. 建筑类型学定义与发展简述 | 第35-37页 |
2. 三种类型学流派及特征 | 第37-40页 |
(二) 建筑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1. 类型的分析与选择 | 第41-43页 |
2. 类型还原的三种方法 | 第43页 |
(三) 建筑类型学在历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43-45页 |
1. 上海新天地的类型重构 | 第43-44页 |
2. 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型转译 | 第44-45页 |
3.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类推设计 | 第45页 |
(四) 岭南骑楼历史街区设计的建筑类型学分析 | 第45-52页 |
1. 岭南骑楼历史街区设计的建筑类型学研究的目标 | 第46页 |
2. 岭南骑楼历史街区设计的建筑类型学研究 | 第46-52页 |
(五) 建筑类型学指导下的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探讨 | 第52-56页 |
1.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第52-53页 |
2. 同一类型不同时期的形式共同保留的原则 | 第53页 |
3. 探索骑楼建筑类型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 第53-54页 |
4. 骑楼历史街区建筑类型学实施操作指引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五、钦州骑楼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改造的设计实验 | 第57-69页 |
(一) 钦州骑楼历史街区设计实践 | 第57-69页 |
1. 历史沿革 | 第57页 |
2. 前期调研、类型学分析及目标确定 | 第57-60页 |
3. 设计方案及深化 | 第60-64页 |
4. 设计成果 | 第64-68页 |
5. 钦州骑楼历史街区建筑类型学设计实验的总结 | 第68-69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一) 主要观点总结 | 第69页 |
(二) 展望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图片来源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致谢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