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磺胺类抗生素概述 | 第12-16页 |
1.2.1 磺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及性质 | 第12-13页 |
1.2.2 磺胺类抗生素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14页 |
1.2.3 磺胺类抗生素的迁移转化 | 第14页 |
1.2.4 磺胺类抗生素的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1.3 碳质材料及吸附概述 | 第16-20页 |
1.3.1 碳质材料概述 | 第16页 |
1.3.2 吸附过程和机理 | 第16-18页 |
1.3.3 碳质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 | 第18-20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吸附质和吸附剂 | 第24-26页 |
2.2.1 吸附质的基本性质 | 第24-25页 |
2.2.2 吸附剂的相关信息 | 第25-26页 |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6-30页 |
2.3.1 碳质材料的预处理方法 | 第26页 |
2.3.2 污染物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3.3 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4 吸附解吸实验 | 第27-28页 |
2.3.5 动力学实验 | 第28页 |
2.3.6 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28-29页 |
2.3.7 实验质量控制 | 第29页 |
2.3.8 碳质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碳质材料对磺胺甲恶唑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31-48页 |
3.1 平衡时间及平衡吸附量比较 | 第31-32页 |
3.2 吸附动力学比较 | 第32-36页 |
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2 吸附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 吸附等温线比较 | 第36-39页 |
3.3.1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36-37页 |
3.3.2 吸附等温线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4 碳质材料表征结果分析比较 | 第39-47页 |
3.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9-41页 |
3.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3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 | 第42-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部分碳质材料对SAs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 | 第48-8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碳质材料对SMX吸附的单因素分析 | 第48-55页 |
4.2.1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3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4 溶液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 碳质材料对SMX吸附的多因素设计分析 | 第55-67页 |
4.3.1 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2 两水平析因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7-67页 |
4.4 碳质材料对SMX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7-72页 |
4.5 碳质材料对SMX的解吸再吸动力学研究 | 第72-74页 |
4.6 碳质材料对SMX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74-79页 |
4.7 碳质材料对SMX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79-81页 |
4.8 碳质材料对SAs共吸附体系等温线研究 | 第81-8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