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次锕系核素的性质 | 第12页 |
1.3 快堆增殖 | 第12-14页 |
1.4 核燃料循环体系和分离-嬗变技术 | 第14-22页 |
1.4.1 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 | 第14-16页 |
1.4.2 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1.4.3 嬗变技术 | 第17页 |
1.4.4 热中子堆嬗变 | 第17-19页 |
1.4.5 快中子堆嬗变 | 第19-22页 |
第2章 铅冷快堆堆芯设计 | 第22-36页 |
2.1 燃料组件 | 第22-26页 |
2.1.1 燃料芯块 | 第22-23页 |
2.1.2 燃料棒 | 第23-24页 |
2.1.3 燃料组件 | 第24-26页 |
2.2 再生区组件 | 第26-28页 |
2.2.1 再生区元件棒 | 第27页 |
2.2.2 再生区组件 | 第27-28页 |
2.3 控制棒组件 | 第28-31页 |
2.3.1 吸收体芯块 | 第29页 |
2.3.2 吸收体棒 | 第29-30页 |
2.3.3 控制棒组件 | 第30-31页 |
2.4 反射层组件 | 第31-32页 |
2.5 屏蔽层组件 | 第32-33页 |
2.6 堆芯结构 | 第33-36页 |
第3章 堆芯建模过程 | 第36-54页 |
3.1 MCNP程序建模 | 第36-47页 |
3.1.1 曲面卡 | 第37-39页 |
3.1.2 材料卡 | 第39-40页 |
3.1.3 栅元卡 | 第40-42页 |
3.1.4 重复结构卡 | 第42-46页 |
3.1.5 数据卡 | 第46-47页 |
3.2 NJOY程序制作数据库 | 第47-48页 |
3.3 SCALE程序建模 | 第48-54页 |
3.3.1 Origen-s | 第48页 |
3.3.2 Origen- ARP | 第48-51页 |
3.3.3 Triton | 第51页 |
3.3.4 KENO-VI | 第51页 |
3.3.5 Gee Wiz | 第51-54页 |
第4章 MA核素在铅冷快堆中的嬗变 | 第54-73页 |
4.1 不同MA核素的嬗变对堆芯K_(EFF)的影响 | 第54-61页 |
4.1.1 以与燃料均匀混合的形式向堆芯添加 1 wt% MA核素 | 第54-55页 |
4.1.2 以嬗变棒形式向堆芯添加 1 wt% MA核素 | 第55-57页 |
4.1.3 以燃料芯块镀层形式向堆芯添加 1 wt% MA核素 | 第57-58页 |
4.1.4 小结 | 第58-61页 |
4.2 MA核素的装载量对堆芯K_(EFF)的影响 | 第61-66页 |
4.2.1 不同装载量的MA核素与燃料均匀混合对堆芯k_(eff)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2 不同装载量的MA核素以嬗变棒形式添加对堆芯k_(eff)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3 不同装载量的MA核素以镀层形式添加对堆芯k_(eff)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4 小结 | 第64-66页 |
4.3 MA核素的嬗变对堆芯中子通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4.3.1 MA核素的嬗变对堆芯中子能谱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2 MA核素的嬗变对堆芯径向中子通量分布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MA核素在铅冷快堆的嬗变率 | 第69-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