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0.引言 | 第8-13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0.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0.3.1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 | 第10-11页 |
0.3.2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 | 第11页 |
0.3.3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关系 | 第11-12页 |
0.3.4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构想 | 第12-13页 |
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的缺陷 | 第13-19页 |
1.1 逃逸行为的附属性是造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存在漏洞的首要原因 | 第13-15页 |
1.2 “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致使对逃逸行为定性的自相矛盾 | 第15-17页 |
1.3 逃逸行为的量刑规定违背罪刑均衡基本原则 | 第17-19页 |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必要性 | 第19-24页 |
2.1 社会危害性显著不同 | 第19-20页 |
2.2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独立的刑事违法性 | 第20-22页 |
2.3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应罚性 | 第22-24页 |
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可行性 | 第24-30页 |
3.1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符合风险社会的要求 | 第24-25页 |
3.2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刑法立法的总体趋势 | 第25-27页 |
3.2.1 擅自逃离事故现场罪的立法例 | 第25-26页 |
3.2.2 保护责任遗弃罪 | 第26-27页 |
3.3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契合了行为无价值的精神内核 | 第27-30页 |
4.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实现独立犯罪化的立法建议 | 第30-35页 |
4.1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概念界定 | 第30-32页 |
4.2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构成 | 第32-35页 |
4.2.1.犯罪客体 | 第32-33页 |
4.2.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33-34页 |
4.2.3 犯罪主体 | 第34页 |
4.2.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34-35页 |
5.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